6月25日是第三十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的吃饭大事。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守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让每一寸耕地成为丰收的沃土,才能更好地把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落实占补平衡,严守耕地红线,为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等多重压力。而且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占地需求和补地资源空间不匹配等问题日益显现,土地资源的无序开发与粗放利用并存,导致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继续坚守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节约集约用地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护耕地的根本出路。节约集约用地既能够“严控增量”避免占用耕地,也可以“盘活存量”优化用地布局,还可以通过“市场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统筹利用存量和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遏制宽打宽用的占地冲动,以更少的土地投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守好耕地红线,严保严管是关键。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数量不到位、补充耕地质量不到位的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随意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压实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又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利益调节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群众“得实惠”。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守好宝贵的土地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让我们将“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转化为行动自觉,人人节约用地,人人保护耕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坚实的资源基础。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