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聚集人才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宋翠茹

2020年06月24日09:24  来源:青海日报
 

  近年来,海东市坚持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汇聚,引导优秀人才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激发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形成人才合力,助力脱贫攻坚。

  精挑精炼人才智力,选准配强扶贫攻坚新力量。组建专业扶贫人才队伍,接受和选派838名省、市、县、乡党政机关干部建档立卡驻村担任第一书记,调整分配212名选调生到贫困村工作,组织55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和创新创业,实现了第一书记、选调生和专业技术服务人才“三个全覆盖”,聚集起一大批优秀人才,驻点开展帮扶服务,助推精准扶贫。大力开展招商引才活动,结合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方向,赴北京中关村举办招才引智活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青海大学、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27家国内顶尖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了联合课题研究、人才推荐、短期挂职引进等工作。

  2019年,北京中关村17家国内外企业及机构代表实地调研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小镇,就进一步加强在生态环保、产业升级、精准扶贫、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洽谈,对海东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智力进行了对接,促进了地、校、企的全方位合作。

  引育结合培养人才,开创特色扶贫产业链。结合全市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资源特色,充分整合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平安区围绕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实施富硒大蒜和马铃薯、富硒蛋禽等人才培养项目。举办饲料种植、果蔬种植、牛羊饲养等专技培训班30余期,培训500多人(次),带动就业1000余人,增加村级集体增收80余万元。

  同时,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并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贫困地区发展。实施“六大基地”人才重点工程,采取“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等形式,着眼于贫困项目和贫困产业,定期开展人才培训。并组织农业发展经营示范户、农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到青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实用人才整体素质和能力,打造具有专业型、管理型、带动型作用的精准扶贫“造血干细胞”。

  借助“外脑+对口服务”,催生脱贫攻坚新动能。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建立无锡与海东对口帮扶关系,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通过项目招商、项目合作柔性引才200多名。依托高原现代农业、设施蔬菜种植、文化创意产业园、生物医药孵化器、富硒产业、土族特色旅游等高端项目,吸引无锡市产业人才跟进聚集,建立协作关系8对,签订“市市合作”、“政校合作”、“校企合作”协议9个,引进20多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针对海东贫困家庭劳动力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充分利用无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好、水平高、门类全的优势,通过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互联网+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提高海东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同时,针对海东市“两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环节,实施“健康保”商业补充保险,覆盖25深度贫困乡镇4.5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有效解决因病返贫和加深贫困问题。

  实用人才引领示范,培育扶贫攻坚动力源。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以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带动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培养开发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现代农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在助推精准脱贫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乡土实用人才队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探索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人才+农户”促增收模式,鼓励实用人才带头人领办中药材种植、高产马铃薯生产、枸杞栽培、百合种植、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种养基地,通过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产品收购销售、加工冷藏等服务,引领带动各类人才发展农业。目前,该县注册各类农业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45个,带动农户2000余户。

  互助土族自治县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农牧民,2019年共培育610名新型职业农民。

  化隆回族自治县实施“拉面经济”脱贫致富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品牌带动、鼓励扶持、健全机构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拉面经济”发展,累计投资6090万元,培训拉面匠农民工3.6万人次,转移输出农民工13.5万人次,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推动全县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批会技术、能创业的实用人才。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