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空间(记者观察)

2020年06月23日10: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月21日,在法国卢瓦尔河畔蒙路易,一对母子利用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提供的网络应用在家中自学。

新华社发

3月23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两名儿童在家跟着电视上的教程运动。

新华社发

4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一名家长陪同孩子通过“空中课堂”学习。

新华社发

4月8日,在韩国首尔,首尔机器人高中的老师正在对学生进行远程入学教育。

新华社发

  把课堂搬到线上,远程教育成为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国家学校教育的有效替代手段。与此同时,硬件配备不足、教师和学生难以适应从线下到线上的转换等,也制约着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专家认为,在线教学不是线下课堂的翻版,只有从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才能更好推动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教育形态变革

  美 国

  迅速走向大规模应用

  本报驻美国记者 郑 琪

  一系列为远程教育提供“基础设施”的应用迅速走红。疫情防控期间,全美几乎所有州都做出了关闭学校的决定,大量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参与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远程教育试验

  希瑟·沃格斯是美国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市的一名小学教师。从3月中旬起,因为不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她所在的小学关闭了。班上18名孩子暂时告别了学校,但沃格斯的日子却过得一点也不轻松。为了和孩子们一起开启网课试验,她和助教们一遍遍测试实时授课软件,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和课后作业,不时还要和学生家长联系,了解他们对网课时段的不同需求,掌握孩子们对网课的接受程度。

  疫情防控期间,美国大量教师都和沃格斯一样,开始将课堂搬到了网上。全美几乎所有州都做出了关闭学校的决定,大量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参与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远程教育试验。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一年级学生马克斯·霍恩自3月起就开始上网课。他告诉本报记者,校方最初还担心网课的出勤率,可事实上,同学们都很积极,而且踊跃参与课堂互动。

  一系列为远程教育提供“基础设施”的应用迅速走红。“ZOOM”、谷歌旗下的“教室”和“Hangouts”、思科旗下的“Webex”、微软的“微软团队”等在应用市场的下载量激增。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务长克里斯托弗·卡拉汉对本报记者表示,学校很早就同多个视频会议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技术团队也一直与平台方密切联系。在卡拉汉看来,相比传统网络教学项目,当前的网络教学实时性更强,与真实课堂的相似度已大大提升。

  尽管疫情让美国远程教育迅速走向大规模应用,但在许多教育专家看来,这一模式要真正走向成熟,仍面临不少挑战。例如,美国许多文理学院传统上将小班授课、教授近距离指导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自身最大优势,对网络授课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抵制,现在转向网络授课,难免会遭遇困难。此外,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开展对操作性要求更高的实验室课程,如何确保考试安全、防止学生作弊等现实问题,也都摆在学校面前。

  不少学生也对网课的教学效果有所怀疑。霍恩就对记者坦言,由于在线互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加上长时间观看屏幕的不适,感觉自己的学习效率变低了。此外,霍恩班上还出现了一种极端情况。有一门课的上课时间是美东时间早上9时,而一名家住夏威夷的同学,因为6小时时差,不得不凌晨3时起来上课。在霍恩看来,远程教育极大地改变了师生互动的模式。他描述道,有的学校曾出现过学生开着车上课的情况。为此,哈佛大学特地出台了相关准则,明确了哪些上网课的方式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穿着睡衣、吃着早餐上课,对老师是不尊重的。面对面上课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怎么做才符合规范。现在,我们也该为上网课制定一套规范。”

  4月美国教育网站Niche对1.4万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2/3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表示,在线课程不如现场授课有效。也有许多媒体担心远程教育对教育公平性造成影响。《纽约时报》相关报道指出,美国低收入家庭更有可能依赖智能手机上网,这些家庭的孩子可能无法使用需要平板电脑或电脑才能运转的复杂学习软件。此外,多个兄弟姐妹共用一部手机完成学业的情况也不罕见。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指出,在美国,有700万学龄儿童的家中并没有网络。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兰迪·温加顿此前曾致信美国教育部长称,并不是每个地区的学生都可以平等地使用这些在线资源。

  (本报华盛顿电)

  日 本

  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

  截至2019年,日本平均5名中小学生拥有1台平板电脑。与日本的大学积极尝试在线授课相比,日本中小学面临在线课程少等实际困难,还没有办法一下子从使用教科书和黑板的方式中转变过来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截至6月1日,日本全国六成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本学期只安排网络远程授课,另有三成学校采用网络远程授课和当面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只有一成学校只采用当面授课方式。

  埼玉大学决定从4月27日到8月8日的整个学期都采用远程授课的方式。同时,为了让没有无线网络的学生也能上课,该大学还开放了一些配置无线网络环境的教室。东北大学已经从4月20日开始把近1.8万名学生的所有课程改为在线授课。尽管日本全国已于5月25日解除紧急状态,但考虑到学生人数众多,很多大学为了避免人员聚集,继续采用网络远程授课的方式。

  关于大学生对在线远程教育的接受度,日本大学教授臼井哲所做的调查显示,对于开展双向互动的网络授课,有59.2%的学生表示“无论如何想参加”或“比较想参加”。然而,当被问及哪种网络授课方式更容易接受时,有71.5%的受访学生回答喜欢“按需收看的方式”,选择喜欢“双向直播授课”的学生仅占15.3%。在调查问卷的“自由表述”一栏,很多学生对网络课程表达了“期待”的同时,也不乏关于“在家中能否集中精力”“能否开展活跃讨论”等质疑。臼井哲表示:“大多数学生都能习惯收看视频,但如果不能把内容做得有趣一些,他们可能不会爱看。”

  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采用在线授课,日本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实施了降费优惠的措施。日本总务省希望移动通信运营商采取行动,减轻学生上网资费负担,支持学校开展在线教育。

  与日本的大学积极尝试在线授课相比,当前日本中小学在线教育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在日本解除紧急状态后,各地中小学已经陆续开学复课。《日本经济新闻》认为,并非所有学校都具备实施在线教育的能力。尽管日本文部科学省很早就提出,在2023年前实现中小学1人1台平板电脑的计划,但截至2019年,日本平均5名中小学生才拥有1台平板电脑。东北大学教育工学教授堀田龙表示,日本现在还没有办法一下子从使用教科书和黑板的方式中转变过来,还需要观察其他国家的做法。

  日本媒体认为,网络远程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但是日本在这方面仍然较为落后,应该加快发展网络远程教育。考虑到当前依然存在的疫情蔓延风险,日本文部科学省6月11日在一场关于初中等教育的会议上表示,今后有必要探索面对面指导与网上远程授课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日籍华人安东晴告诉记者,她的儿子此前在一个外教全英语授课的英语补习班学习,因为兴趣不大,学了一年效果并不理想。在疫情防控期间,安东晴停了孩子的英语补习班,改用了在中国很流行的一个英语在线课程,每天25分钟。没想到孩子很喜欢,教学效果很好。在安东晴看来,中国在线教育的学习资源做得非常好,很多华人父母都选择了中国的网课,但在日本,这样的在线教育课程还很少。

  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水无田气流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动在线教育。目前,日本私立教育行业的在线教育发展得稍快一些,公立教育的线上课程并不普及,这可能将进一步拉大教育差距。

  (本报东京电)

  英 国

  更多线上资源免费开放

  本报驻英国记者 强 薇

  除了学校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以外,不少教育网站免费开放了部分教育资源。英国广播公司、大英博物馆等机构也开始免费提供线上内容,为孩子们增加了课堂之外的学习素材

  英国网络教育资源丰富,许多学校早已将网络资源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当前,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英国教育部门不得不放弃让所有学生在暑假前回归校园的计划。未来一段时间,网络远程教育还将是大多数英国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记者的孩子在伦敦一所小学的学前班就读。学校停课期间,老师每周一将本周的学习内容上传至学校网站,家长下载后就可以陪同孩子学习。在这一年龄段,学习任务主要有英语拼读、简单的算数以及科学知识等。学校还开通了类似博客的交流平台,老师和学生可以上传文字、视频、图片等,并互相评论。学校校长表示,希望这一方式能让孩子们感到老师仍然在陪着他们一起学习。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中学生大多已经拥有自己的电脑,并且可熟练上网,因此中学的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不少学校利用谷歌的教学功能提供在线课程。伦敦大学学院的一位研究生对记者表示,她所在专业的老师会录制教学视频,上传学校网站后供学生在线学习。

  除了学校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以外,不少教育网站免费开放了部分教育资源。英国伊顿公学此前宣布疫情防控期间向全国的中学生免费开放其在线学习平台。英国广播公司、大英博物馆等机构也开始免费提供线上内容,为孩子们增加了课堂之外的学习素材。大英博物馆运用谷歌街景、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让观众在线参观其展厅和一些重量级展品等。

  除日常学业外,体育运动受到很多学校的重视。据英国媒体报道,位于伊普斯威奇的一所学校在停课期间每天为学生提供在线瑜伽和尊巴课程。该校认为,青少年应该在这一艰难的时刻“保持身心健康”。在充分运用线上资源的同时,英国的教育界人士呼吁家长和学生利用停课的时间享受家庭时光。

  很多英国在线教育的推动者认为,在线教育是趋势所在,为学校、学生和家长尝试新事物提供了机会。不过,也有家长担心,孩子离开了课堂,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毕竟家庭中难以复制学校的学习氛围,缺少课堂的规范和紧迫性。

  (本报伦敦电)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