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精准施策 补齐短板弱项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评论之七

2020年06月22日09:12  来源:青海日报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却是从“量的演进”到“质的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工作中,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我们要深刻领会“三个关系”的核心要义,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并从人群、区域、领域等方面查找弱项和短板,尽快把短板补齐,让弱项变强,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精准施策聚焦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加大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基层患者的快速确诊、及时转诊和有效治疗。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普惠性学前教育,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健全特殊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加快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基本消除大班额,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不断健全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落实好城镇困难群体住房保障政策。解决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真正惠及百姓,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精准施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青海地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没有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聚焦问题,聚力攻坚,进一步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后的各项工作,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整体提升脱贫质量。“补针点睛”织就全面小康锦绣,坚决做到“政治体检”合格,全力补齐短板弱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党中央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扛起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精准施策聚焦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以关心、认知、应对、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山水人文影响、气候变化响应等方面的多方合作,推动“极地保护”联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青海方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让广大农牧民与新时代同步共享幸福生活。聚焦基础设施领域短板不足,保持有效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加力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本报评论员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