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白焕强。资料图片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太多逆行的身影让我们热泪盈眶。他们追光而行,平凡而又伟大。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白焕强是此次青海省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的其中一员,为了让患者能够得到快速救治,他和队友们每天忙碌在战“疫”最前线。
2月7日下午,省中医院接到省红十字会通知,需要派一名医生参加我省支援武汉一线救护转运队。接到命令时,白焕强正在发热门诊工作。他脱下防护服,做好交接班,匆匆赶回家与家人道别,简单带了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短短3个小时,白焕强便和其他9位精兵强将组成“青海省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奔赴武汉。
回忆起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工作的42天,白焕强至今仍激动不已,他说:“我们从穿脱防护服的紧张、不熟练,到逐渐适应闷热、呼吸不畅、视线受阻,再到从容面对脸上一道道久久不能消退的压痕,到后来,这些不适在我们看来已是‘小菜一碟’。”
在中法新城院区白焕强和队友承担了定点医院间或医院内部患者转运的工作,大家把他们称为生命的“摆渡人”。他们接触的都是具有传染性的确诊病例,必须戴上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上专业防护服,套上鞋套,可以说是全副武装。“因为危险是看不到的,忽略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让我们被病毒感染。”白焕强说,转运护送一点也不能马虎。
每一次转运准备时,白焕强都会反反复复检查防护服的密闭性,生怕有漏洞,出发前一再叮嘱队友。初春的武汉有时还会下起大雪,大雪天气视线不好,加上护目镜雾气的出现,白焕强一路不停提醒队友慢点开车,反复用毛巾擦挡风玻璃,以保证视野清晰。
每天将病人送达到指定的医院,和指定医院的医生护士交接班,汇报患者的相关病情及目前状况和注意事项,帮助安置好患者后,病人的一句感谢,让白焕强和队友深深感到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白焕强说:“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运往ICU的患者越来越少,出院的越来越多。”
白焕强依稀记得第一次转运的病人是一位危重患者:“说真的内心当时多少是有点紧张的,但也是信心十足,因为我们已经反复演练多次了。转运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供氧情况,时刻监测患者呼吸等情况。在保证患者安全转运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做好防护,保护好我们自己。”
一天傍晚6时,工作了一天的白焕强和队友们接到了武汉120的指派,需要将病人从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转运到火神山医院。从晚上6时到凌晨1时,他们转运了11名患者至火神山医院,“当时真的已经想不了太多,就知道还有许多患者需要我们,我们一定要去帮助他们,当转运的最后一名患者向我们挥手告别时,感恩的话语让我温暖至今。”白焕强说。
2月21日,白焕强和队友们从早上9时到11时,已经转运了25名患者,鞋套已经磨损得不行了,汗水将衣服紧紧裹在身上。当收到B区有一名插管的患者要转运的消息后,他们立刻调好呼吸机参数、检查好设备,推着平车赶往B区。小心翼翼地将患者抬上平车开始转运,一路上,白焕强和患者的主管医生不时盯着心电监护数据。遇到临时搭建的木制陡坡时,他们使出全身力气保持平车稳定,当终于将患者推上救护车后,汗水已经模糊了白焕强的双眼。他和队友一刻没有停歇,将患者安全转入ICU。
白焕强说:“在救护车持续行驶的转运途中,我们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为了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我们常常会跟病人拉拉家常,聊聊时事,鼓励病人要以良好的心态战胜病毒。”
“在无情的疫情面前,能与队友们一起并肩作战,做生命的‘摆渡人’,我无怨无悔。”白焕强说。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