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

王菲菲

2020年06月18日09:40  来源:青海日报
 

  这里,被称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民族的人们;

  这里,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为“主线”;

  这里便是地处大美青海西部、青藏高原腹地、巍巍昆仑山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新兴工业城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格尔木市现有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35个民族,总人口约30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2%。2016年12月,格尔木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格尔木市集全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档升级,呈现出经济转型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用心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建设民族团结

  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团结就是每个民族都一样,虽然语言不同,但我们生活在一起,就像一家人。”说起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这里的村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化广场上,用藏、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关于民族团结的标语和各民族大团结的大幅图片格外醒目。可以看出,民族团结,是长江源村一直坚守的主旋律,凝聚着全村各族群众的期盼和心声。

  说起村里的民族团结工作,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才让昂毛笑着说:“刚搬迁到这里时,村民主要以藏族为主,这些年到我们村里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如汉族群众开的超市和回族群众开的饭馆等。村子里热闹了,大家彼此之间相处也很好,我们的生活也多了一些乐趣。”

  腾庚贺和妻子林风波是一对汉族夫妻,2008年到长江源村开了一家“腾庚贺商店”。从最初的顾虑重重,到现在的融入藏族群众生活环境,大家亲如一家人。在腾庚贺夫妻经营商店的10年时间里,每逢遇到什么困难,村里人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偶尔遇到来买东西的群众语言不通时,总有藏族群众主动担任翻译,甚至在商品进货和商店经营上,村里藏族群众也会给他们一些好的建议。

  如今,长江源村的变化很大,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整洁了,村庄形象变美了,村民富起来了,长江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生态移民村。走进村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道路两边大大小小的商铺,汉族超市、清真餐馆和藏族特色商铺应有尽有,每个商铺的名字和装饰均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发展让这个民族生态村“活起来”了。

  筑牢民族团结

  共同体意识

  为加快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为实现新型民族关系奠定基础。格尔木市各部门单位、乡镇街道通过宣传窗口、开展“民族宗教法制宣传月、周、日”等活动加强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组织各成员单位举办文艺汇演,发放宣传材料。“古尔邦节”“开斋节”、蒙古族“新年茶话会”“藏历新年”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关怀慰问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格尔木市黄河路街道石油社区是一个“文化凝聚型社区”,社区里涵盖了15个少数民族,“为了凝聚社区里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我们社区组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团队,包括舞蹈队、歌唱队、射箭队等等,并且不定期参加市里的各项文艺汇演活动,并组织了多期友谊联赛。” 石油社区主任孙艳霞说道。

  66岁的赵拉杰既是一名藏族同胞,也是石油社区格桑射箭队的队长,2013年,赵拉杰通过石油社区的帮助,在一片空地围上了围栏,清理了垃圾,做了地面硬化,建了简易的房屋,邀请了格尔木市原射箭协会的成员加入,正式成立了寓意着民族团结友好的石油社区格桑射箭队。

  去年7月,石油社区格桑射箭队和郭勒木德镇西村射箭队自发组织举办的“民族团结杯”射箭友谊赛在石油社区举行。比赛当天,来自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的70余名选手腰上佩戴着鲜艳的腰带和大香包。参赛的选手中年龄最大的75周岁,小的只有20岁,其中有爷孙俩、父子俩、夫妻俩,每当选手射中靶心后,大家都载歌载舞,热闹欢腾,大家唱着青海民歌、跳着锅庄,场内气氛非常和谐愉快。

  “在党的好政策下,各族群众都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射箭爱好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了,平日里大家其乐融融的聚集在一起,一起练箭、相互切磋、相互帮助,不仅拉近了我们的生活距离,也能让我们的内心能够更加团结在一起。各民族选手通过射箭这项竞技运动增强了友谊,达到了以箭为媒,广交朋友的目的,同时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箭文化。”赵拉杰兴奋地说道。

  助推民族团结

  共创繁荣发展

  格尔木市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为格尔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开展将党建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和一系列专题学习教育活动,逐步走出了一条“1+N”的普法新模式,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创建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在教育教学方面,15年免费教育政策深入实施,并根据需要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新建了一批中小学学校和双语幼儿园。青海师范大学盐湖学院挂牌成立,为民族地区培养技能性实用人才提供了平台。

  在医疗卫生方面,城乡少数民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一医”目标基本实现,特别是格尔木市人民医院蒙藏科、四乡镇卫生院民族医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和人口出生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在再就业方面,格尔木市不断健全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完善财政保障和金融支持等政策,大力培育民族经济增长点。创业街、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累计孵化企业198家,其中少数民族企业16家,“一园一街一基地”在孵62家,其中少数民族企业5家。

  在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方面,格尔木市大力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增强文化认同,建成了郭勒木德镇国家级木雕刺绣之乡、乌图美仁乡国家级那达慕之乡等特色文化乡镇,以及金鱼湖民族文化旅游风情园。加强民族语言文字和古籍整理工作,征集德都蒙古文化建设实物336件,发掘整理和申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145项,确定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5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8所,民族工艺美术师3名。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通过打造唐古拉山镇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大格勒乡杞红小镇、乌图美仁新能源小镇等生态旅游项目,城乡居民特别是民族聚居区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打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如今,柴达木盆地处处涌动着齐心促和谐、聚力谋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热潮,到处洋溢着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良好氛围,民族团结的“赞歌”唱响在格尔木市的每个人心里,民族团结之花开遍了格尔木市的每一个角落。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