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有两个骄傲”

李兴发

2020年06月18日09:39  来源:青海日报
 

  进入6月,对生活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格多村牧民来说,还有一件比挖虫草还紧要的事儿——种草。这里海拔4300米。

  “我们的草不是你们西宁人街边的草,它是我们牦牛的口粮,我们收入的保障!”谈起种草,格多村党支部书记多旦对我这个从西宁来的记者,解释着这里种草的缘由,带我走进了一段人与自然“相杀相爱”的历史。

  坐在格多村的草原上,成片的黄花围绕身边,好一幅人在油画中的惬意。美景中多旦的讲述将时间带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那时候我们这里的黑土滩很严重,就像是一群黑蚂蚁一样,还在不断地‘啃食’着草原……”边说多旦在草地上边画了一个圈后,食指顺势在圈的中间画了一条直线。

  此举背后是一组让人心痛的数据:格多村1.68万公顷草场,黑土滩面积达到1.1万多公顷……

  多旦凝视着眼前的草原,停顿了一下之后告诉记者一个更严峻的情况:牦牛的多少代表着一家人生活水准。2003年草场划分给了牧民,随着人口增长,牧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牦牛猛增,草原承载量突破红线,与此同时,无法长高的草地为老鼠提供了安家的机会——既有充沛的草根为食又能轻松地看到天敌的动向。

  上有牛啃下有鼠嚼,格多草原雪上加霜。

  “草场不够我们只能租别人的草场,牛养得多赚得并不多。”曾经每年要花费6000至8000元租草场养牛的牧民秋生,每年都要白白搭进去一头牦牛租草场,为了生计和收入他租草地放自家牛的足迹,不仅散布在周边村子的草场,最远的地方甚至去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八年的借牧让他这个土生土长的格多汉子,像渴望挖到虫草一样,渴望着能在自己的家乡放牧。

  “不把这黑土滩变回大草原,我死都不会闭眼!”望着家门口无草可食的牛羊,8年前已经50多岁的多旦,立下了这样一句誓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不远处与身边这片原始草原不同草场,如同是在一片墨绿色的帆布上,补上了一片片淡绿色的新布。

  从2012年开始多旦就开始在黑土滩上种草,一年失败,来年继续。从2014年至2019年,多旦和村民在黑土滩上累计种草达到660多公顷。“那些年我们也换了不少的草种,有多年生草还有当年生的燕麦草。”多旦告诉记者,2019年格多村依靠治理黑土滩、种草,畜牧业获得了近60万元收入。

  现在的格多村依靠变绿的黑土滩开始两条腿走路,一个是饲草种植,一个是生态畜牧养殖,借此村子早在2012年就实现了脱贫。

  “除了脱贫是我们村的骄傲外,还有其他两个骄傲!”多旦后面伸出的两根手指,一个是在说玉树、果洛雪灾时,格多村种植的饲草为抗灾发挥了大作用;二是借助饲草种植的发展,村子今年开建了一个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

  “种的草由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收购,牛羊粪通过基地肥料加工车间变成肥料,来年成为草地肥料。”一边再次在草地上画着圈,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的多旦,这次并没有在圈里顺势画上分割线,而是把圈来回越画越大,寓意着格多村生态养殖生态链已经形成,而且会越来越大。

  在玛沁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有这样一份数据:2019年格多村一亩地产草1800公斤,一个草捆25公斤,1.4万个草捆创收42万多元,牧民人均分红640元。

  多旦说:“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种草已经从黑土滩向大于25度的黑土坡延伸,分红也肯定会越来越多。”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