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玛卿雪山下的幸福

李兴发

2020年06月16日09:56  来源:青海日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是个地处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因境内著名的阿尼玛卿雪山而得名的牧业县,2016年脱贫522户1847人、2个贫困村退出;2017年脱贫600户2101人、6个贫困村退出;2018年脱贫815户2587人、3个贫困村退出;2019年脱贫351户1041人、3个贫困村退出。四年时间,全县1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每年5至6月,成群的牧民爬坡过坎挖虫草,一年到头主要的经济收入就在这两个月中“挖”中,这曾是玛沁县牧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因病、因残……一直以来制约当地牧民脱贫的步伐,“拖累”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2019年,玛沁县实现整体脱贫的这一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2亿元,同比增长7.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万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万元,同比增长10.4%……。

  解决群众难题,筑牢脱贫地基

  饮水、硬化路曾是玛沁县5.7万多群众很长时间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驻地较为分散的村子,以及地处偏远的学校。牧民吃水靠的是草场周围的河流,学生们曾经不仅在教室、宿舍、卫生间不能正常用水,而且连安全饮用水都是困难的。

  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才能为脱贫打下坚实地基。玛沁县扶贫开发局局长蒋德元告诉记者:“脱贫攻坚战打的好不好、稳不稳,要看基础设施、基础问题解决的好不好。”

  6月10日,走进玛沁县东倾沟乡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的曾是建档立卡户的扎西结的家院,院内的洗衣机自动旋转着洗着衣服,他则在屋内洗着蔬菜准备做午饭。

  “我现在过的生活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用洗衣机洗衣服、看上液晶电视、吃上新鲜蔬菜,住的是砖房别院,这些都是扎西结2018年从位于易地搬迁安置点几十公里外的山下,搬过来后才享受到的。她告诉记者,五十多年来自己已经习惯了,用小河里的水煮奶茶和肉、用冰冷的水洗衣服,刚搬到这里时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东倾沟乡索南副乡长告诉记者,“两不愁、三保障”在这里全部落实,群众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可以用“跨越”一词来形容。2018年,25口水井彻底决绝了这里的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0平米到25平米的砖混结构住房户型,为3人以上至单人的贫困户,构建了水电齐全、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

  “用‘安逸’一词形容他们现在的生活,一点都不为过。”索南打趣儿的说,自己都有一些羡慕了。

  永宝路,一条只有8公里长、宽2.5米的水泥硬化公路,在都市人眼里不算什么,而对于玛沁县永宝村的牧民来说意义非凡。

  “过去这里都是砂石土路,在冬、秋、春季下雪,夏季下雨的时候,去趟玛沁县城大武镇,20多公里的路得走2个小时左右。”今年47岁的村民南棵,耳闻目睹过村里很多孕妇和急病患者,在前往县城生孩子和看病途中发生的不幸事例。

  “现在好了,几十分钟就能到达县城。”南棵2019年花了2万多元买了一辆二手的轿车,每天开车接送3个孩子上下学。

  如今时节,在公路两边的3家账房茶园吸引着游客。永宝村村民德保经营者其中一家格塘藏家园,在6月10日当天,就接待了40多个游客。“我一天可以赚到2000多元。”德保告诉记者,他现在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是“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的意思了。

  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巩固脱贫率

  “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把握产业脱贫的痛点、难点、关键点,通过系统化规划、多产业融合、全链条开发措施……”玛沁县县委书记熊元来,对于全县产业扶贫非常有信心。他告诉记者,产业已经覆盖了县、乡、户三个层面。在县级层面投入4600多万元建成了玛沁县特色产业孵化园,33家企业和部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驻,带动了139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经实现户均年增收3264元;在乡村层面投资3500万元实施了村集体经济项目,14个贫困村建了光伏扶贫项目,21个非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在户级层面结合县情实际和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采取“到户发展产业、联户发展、资产收益分红”的方式,实施了以“白藏羊”生态畜牧业产业为代表的到户产业项目49个,惠及建档立卡贫困6346人,户均增收2049.21元,人均增收640元。

  走进玛沁县特色产业孵化园,因为处在挖虫草的季节,绝大多数企业都给工人放假,提供挖虫草的时间,但从摆放有序的缝纫机规模依稀可以看到,半个月前这里是一番繁忙的场景。

  “我们公司是和拉加、东倾沟乡、当洛三个乡镇签定了产业扶贫协议。目前已经吸收了6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保底在718元……”华旦尖措,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从贵德县来到玛沁县特色产业孵化园,创建了玛沁县卓美央商贸有限公司。

  在公司产品的销售示意图上,记者看到藏式帐篷的销售地已经从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衍生到了上海、深圳等地,糌粑销售网覆盖了全国所有的藏区。华旦尖措告诉记者,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的扩大,产量也在上升、用工量也在加大,日后带动的群众会越来越多。

  为了遵循当地的就业习惯,华旦尖措打破了传统的用人管理模式,采取“不管来不来上班,想培训我们免费培训。”“废除考勤3天不到开除制,采用来一天算一天工资。”而在货源紧张时工人缺少之际,华旦尖措会把订单任务交给在贵德的公司生产,最大限度的为玛沁县的脱贫着力。

  企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桑吾尖参居住在玛沁县久美家园易地搬迁安置点,没有草场、没有技能、没有资金而贫困的他,如今通过就业技能培训考取了厨师证,在玛沁县第二名族中学当上了厨师,摆脱了为别人放牧度日的生活。

  “我现在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一年稳定收入在2.4万元……”桑吾尖参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参加了挖掘机的技能培训,如今已经拿到了资格证,打算每年假期找别人合伙一起去开挖掘机挣“外块”。

  脱贫摘帽只是开始,之后还要接着干

  俗话说,螺丝拧了一半就松劲,最后还是会脱落的。玛沁县脱贫之路刚迈出第一步,只是完成了一个小目标。县委书记熊元告诉记者,全县虽然已经脱贫,但这个时候不能松口气、歇歇脚、掉链子,要把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后续工作上,增强脱贫群众抵御返贫风险的能力,脱贫摘帽后巩固提升任务依旧很严峻。

  为此,玛沁县专门印发了《玛沁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四不摘”实施方案》,清楚的告诫全县党员干部,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等四项责任,以“万里长征才迈出了第一步”的态度,对待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

  玛沁县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解决社会公共服务获得上的相对贫困、改善基层教育设施条件,缩小知识能力素质差距,提升医疗卫生条件等要求。

  熊元来告诉记者,缩小社会公共服务差距,探索转型脱贫新方法、不断满足贫困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都是今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小康的工作重点。

  “目前,全县虽然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了贫困县摘帽,但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不轻……”熊元来透露,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位联系指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每户贫困户都落实具体帮扶责任人。“全县36名第一书记、65个驻村工作队,还会保持战斗性和连续性,继续在扶贫与扶智扶志上下功夫,授之以渔,提升贫困群众内生造血功能。”

  6月的玛沁县,脱贫工作就像是一直再延续的挖虫草一样,一茬接一茬一年接一年的开展着。不同的是虫草只是解决了牧民一时的经济收入,而脱贫工作是带领牧民奔小康的百年大计。

  玛沁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展现。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