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向“阳”生

宋明慧

2020年06月15日09:31  来源:青海日报
 

阴坡村村民刘文得靠着养殖实现脱贫。 冉玉宁 摄

阴坡村村民积极参与河道治理。

5月的一天,沿着一条蜿蜒还算平坦的山路,记者走进西宁市湟中县田家寨镇阴坡村,这里四面环山,一条水流还算湍急的河把村子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主村道是村里地势最低且最平的地方,农家庄廓从村道边向山头递增分布。

刚一进村,省水利厅水土保持中心主任科员、驻阴坡村第一书记河生泉就指着村道旁的庄廓、村广场开始讲起了几年来的变化:危房不见了,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河水清清,巷道里除了老人孩子几乎看不到闲人……

今天的阴坡村已经“改头换面”露新颜。 眼前的阴坡村背靠山前倚河,在采访时得知,其实生活在此的村民面临着同一个窘境,靠山“吃”不了山靠河也“喝”不了水,贫瘠的土地只能靠老天的“供养”,收成好了勉强维持个温饱,收成不好了还得购买口粮,农民们很难靠着种植增加收入,但又缺乏技术,加之其他因素影响,大多数人家生活困难,是一个贫困村。 谈起阴坡村几年来的脱贫“轨迹”,村民沈连秀体会至深。今年49岁的她不仅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更是家里惟一的主要劳动力,但是每年农闲时靠零散打工挣来的收入都不够维持生计,更何况要供孩子上学,她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勤劳的沈连秀从未向生活低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她不仅享受到国家各项扶贫政策,还成为了村里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稳定的工资让家里的年收入从原来的2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时的1.9万余元,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阴坡村共有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是很多农户致贫原因,攻坚贫困“壁垒”,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发展养殖,曾经的贫困户也一改旧貌“甩”了贫。

说起养殖产业,其实是如今阴坡村脱贫“造血”的主产业。在这个有着250多户1100余人的山村,村民们历来就比较擅长搞养殖,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谋划着如何向产业要发展时,发展规模化养殖业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并吸引很多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积极参与。 冶生平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因病却无法外出务工,可是仅靠种植又很难实现脱贫,于是他积极参与发展规模养殖。 靠着常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冶生平在拿到扶持资金和互助资金后搞起了牛羊养殖,从2017年至今养殖收入成为了家里提升生活水平的主要来源。依靠牛羊养殖他家的收入连年递增,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余元。 和冶生平一样发展养殖产业的还有预备党员“脱贫光荣户”刘文得。脱贫前,因年迈的双亲长期患病无法外出务工。2016年,当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开展入户调查时,鼓励他通过养殖产业脱贫,并推荐他参加了镇上组织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 掌握了技术,说干就干,2017年刘文得依托产业扶贫资金和申请的4万元互助资金贷款,开始和别人合作养殖牦牛,很快就产生了明显效益。2017年底时,他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1万元,成为了脱贫光荣户。一年又一年,尝到甜头的刘文得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收入也是一年高过一年,到2019年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元。

正如河生泉所言,在他的设想蓝图里,希望不断发展壮大的养殖业在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后,可成为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周边村庄的群众一同奔小康。 在阴坡村,很多贫困户靠着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也有的贫困户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每年辗转省内外靠打工增收。

阴坡村村委会主任沈成海就是致富带头人之一,凭借着自己多年在外闯荡积累的经验,每年春耕一过,他就会带着村里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同时,为了让村里的养殖业形成规模化养殖,他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一处养殖场内租了10个饲养棚,每年带着乡亲们实现“飞地”养殖,在异地搞发展鼓腰包。

采访中,大家对于自身的变化只是用很简洁的语言带过,但在说起村里这几年发生的变化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河道越来越干净了,自来水通到了灶台边…… 河生泉娓娓道来。扶贫工作队最先来时,村里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穿村而过的河道还是一条自然河道,不仅每年汛期会让村民害怕水患,而且河道旁遍地的垃圾也影响村容,更何况人畜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河生泉认为,实现真脱贫第一项工作就必须要解决好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和河道治理,为此,他积极向省水利厅及相关部门寻求扶贫支持。作为阴坡村的联点帮扶单位,省水利厅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多方协调先后落实各类扶贫资金1770余万元,实施了尕院沟阴坡村河道治理及加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现如今工程已经完毕,治理后的河道里清澈的河水涓涓流淌,吃水难问题得到解决,村民告别挑水时代。 随着脱贫攻坚步伐不断加快,从改善人居环境到产业 “造血”,阴坡村正一改昔日旧貌向“阳”而进,这个雪山脚下的小山村迎来了巨变,乡亲们的生活定将节节拔高。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