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海“水文章” 看5000余名河湖长如何“保卫黄河”

蒋莹

2020年06月09日09:31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微风伴着些许凉意、翠绿的黄河水吮吸着夏日温润清透的空气,静静拥揽着两岸橙色的山峦……置身于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镇河道旁,眼前所见美景皆是黄河上游最真实的素颜模样。

蒋莹 摄

近年来,青海全面落实新时代治水方针,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为主线,多措并举打造着富有源头特色的“黄河护卫队”。

天下黄河青海清。在黄河流经的15.23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上,5925名河湖长践行着“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要求,持续打好黄河“四乱”问题歼灭战、创新河湖管理模式,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青海智慧”,也让“一河碧水绿青海”润泽着江源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治理黄河“四乱”:春风又绿黄河岸

蒋莹 摄

沿着静静的黄河水顺流而下,我们来到了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从这里开始,黄河将与青海挥别,直奔黄土高原。伫立当地的波浪滩之上,微风中青翠的杨树枝轻抚着黄河的水面,似乎正在依依惜别着这份“青海情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青海人把最美的黄河还给了自然,还给了深爱着黄河的老百姓们。”吃着黄河水长大的循化大哥马翔竖起大拇指,满眼欣慰。

蒋莹 摄

时钟拨回到2017年,那时黄河边上建起了一个观光园,园内的农家院、休闲度假屋、水上乐园等设施不仅严重压缩行洪空间,而且导致河流的流速流态发生改变,对严重影响着沿岸的生态。

河流保护,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海东市河湖长制办公室联合水利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以铁腕推进治河,该项目的违建设施于2019年底被全部拆除,终于还黄河一个清静。

逆流而上,在黄河上游的果洛州玛沁县,该县的拉加镇在黄河边有75间居民自建房屋,严重危及黄河生态和行洪安全。面对县里发布的搬迁通知,世代居住于此的多杰尖措起初对此并不理解。

讲政策、算细账,经过玛沁县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一次次的上门劝说,牧民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决定听从安排、搬去县城。“搬过去后,政府对我们进行了集中安置,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我要申请成为一名护河员,好好保护我们的家园。”多杰尖措说。

蒋莹 摄

自2018年以来,青海省水利部门强力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水利部反馈、省市(州)县自查的756项河湖“四乱”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共拆除涉河湖违规建筑面积8.77万平方米,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11公里、非法围堤16.1公里、非法采砂点44处。目前,全省运行的194座水电站实现生态基流下泄设施、监控装置应设尽设,生态基流基本得到保障。

同时,青海还组织开展黄河岸线的专项整治,要求沿黄各地对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岸线建设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涉嫌违法违建的岸线利用项目逐项梳理,建立问题台账,采取拆除取缔或整改规范的措施,分类清理整治。

如今,春风又绿黄河岸,青海境内黄河水质保持Ⅱ类以上,黄河上游重要支流的湟水流域水质优良率达到85.7%,黄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项目进展顺利。

蒋莹 摄

河湖有了“金管家”:创新巡查齐监管

“都说天下黄河贵德清,但是我们坎布拉镇的黄河水更清。”面对着眼前碧波荡漾的黄河水,在此生活了近20年的尖扎县坎布拉镇镇长兼总河长的马建明格外自豪。

黄河之水纵贯尖扎县域,在“生态立县”的理念下,尖扎人认认真真做好这里的“水文章”。近年来,尖扎县将河流管护与扶贫相结合,设立了河道垃圾清运和保洁的公益岗位,当地200多名贫困人员转身成为黄河的守护者,每人每月1800元的工资,让这里的贫困百姓吃上了“生态饭”。

蒋莹 摄

在与尖扎县隔岸相望的化隆县牙什尕镇,黄河岸边那一块块标注清晰的河湖长责任牌格外醒目。“我们牙什尕镇设有镇级河长2名,责任河长1名,村级河长42名,河道保洁员62名,从上而下组建起了标准化的黄河护卫队。”牙什尕镇党委书记陈青云告诉本网。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7年底青海健全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的工作机制和覆盖全部水域的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五级河长体系。

蒋莹 摄

目前,青海省落实五级河湖长5925名,河湖管护员9842名,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超过35万人次,设立河长公示牌5972块。通过向社会公开河长信息,设置微信公众号、举报电话等方式,公开、透明、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正在青海大地铺展开来。

为解决巡河人员不足的问题,青海各地积极创新巡河方式。西宁构建了“河道联动+”模式和“城管+公安”联动模式;海南州将全州477名村警和1658名网格化服务管理人员纳入基层巡河队伍;玉树藏族自治州设立起了生态法庭……全省各地因地制宜,让巡河治河更有地方智慧。

流淌的“幸福河”:保护利用践行高质量发展

蒋莹 摄

“古时,滔滔黄河,泛滥成灾,为使黎明百姓早日脱离水害,禹王带领百姓长居此处……”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南部的三川地区,依托黄河文化修建而起的“禹王”水利景区格外亮眼。这里“以水为友”,不仅将环西宁旅游圈与兰州旅游圈有机衔接,而且深度挖掘和传承着古老的黄河文化,向世人讲述着灿烂的“黄河故事”。

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的龙羊峡镇,这里依托黄河的自然资源,加快实施黄河大峡谷、东大山黄河天险栈道等旅游项目的建设;在冬夏之季,贵德、循化两县分别举办的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已经走过15个年头,该赛事已经成为青海特色体育走向世界的金名片,各国健儿“以水为眼”感受着黄河的激荡与磅礴。

蒋莹 摄

近年来,青海以黄河生态保护为前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除了开发生态旅游项目,青海加大水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争取把河湟流域建设成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流域示范区。

春风摇曳河湟谷地,抽出嫩芽的垂柳依偎在北川河畔,远处几行白鹭依水嬉戏,这里就是有着“西宁后花园”美誉的北川湿地公园。“过去北川河被附近的工厂污染,周围全是垃圾,河水散发着臭味,老西宁人谁都不想来这里。”西宁市民许生奎说。

为了还市民一个“亲水”生活,西宁市自2013年起在北川河段启动了“清水入城”工程,并以湟水河“三河六岸”为轴心,打造生态河道,还河于民,以水为景,打造城市新形象。

蒋莹 摄

目前,西宁市已构建起了符合本地水情、市情的完整的水生态体系、安全高效的水利用体系、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和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随着西宁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这座依水而起的古城再次因水而兴。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从壮观磅礴的梯级水电站,到润物细流的湖泊河道,黄河在青海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新时代下,青海更以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爱黄河、护黄河、兴黄河,为续写好“黄河故事”青海篇章贡献着江源智慧。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