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到深处是富路

2020年06月09日10:51  来源:青海日报
 

△实现定居的拉格日村全景。

在草原上撒欢的曲玛日合作社牛群。

石刻文化已形成产业。

在入驻精准扶贫产业园的泽库县企业厂房里,职工正在专心作业。

  初夏时节,沿着泽库县战贫斗困的坚实履痕,再次踏访广袤的泽曲草原,一幅关于新牧野、新产业、新牧民和新生活的幸福画卷令人应接不暇。

  泽库县地处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县域平均海拔3700米,全县辖4镇3乡,64个行政村,总人口7.8万人,是黄南州四县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一个县。

  尽管有着诸多“先天不足”,但破冰解困,泽库有实招。今天,畜牧业更新换代、游牧民实现定居、特色产业风生水起——曾经落后、边远、穷困的泽库县以全新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

  以2015年为起点,至2019底,泽库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236元增加到3291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543元增加到8240元,全县26个贫困村5191户2109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退出贫困线。并在今年4月,该县顺利退出了贫困县序列。

  一场变革,畜牧业“奔”向现代化

  草原是牧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失去草原的畜牧业将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数量型”畜牧业遇上急剧退化的草场,畜牧业经济走进“死胡同”,一场大变革随之在泽曲草原呼之欲出。

  泽库县可利用草场面积61.9万公顷,人均草场面积不足8公顷。回想十几年前或更早时,传统畜牧业观念已深入骨髓,牲畜数量一直是牧民衡量经济效益的第一标准,得不到修养的草场已不堪重负,草原生态随之亮起“红灯”,畜牧业效益急转直下。

  不变则亡,置身传统粗放式畜牧业经济的绝境中,泽库牧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生产模式,才能在困境中蹚出一条路,才可能有希望顺利完成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升级,并适应现代有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变革。

  这场变革势在必行——2011年初,青海省牧区开始推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占尽天时地利,拉格日村牧民成为泽曲草原“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们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成功组建拉格日有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牛羊和草场入社,解放了劳动力,迈出了“绿色革命”第一步,并在2012年分红51万元,演绎出畜牧业转型荡气回肠的传奇。时至今日,以草定畜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的“拉格日模式”草地有机生态畜牧业已成为泽库县摘穷帽剜穷根的“利刃”和诸多牧区竞相效仿的改革典型。

  如今,泽库县64个行政村均已实现草地有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并已建成37个标准化高效养殖基地,昔日逐水草而居的2066户10344名贫困牧人已变成“股东”,分享着改革红利——2017年至2019年,全县37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累计实现现金分红3330万元。

  今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业变产业、牧民变股东、社员变职员“六变”模式下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省级精准扶贫产业园、企业、贫困户的无缝对接,让“脱胎换骨”的泽库畜产品走出“深闺”,频频亮相青海省内外市场,书写着泽库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代畜牧业辉煌。

  站在宁果公路旁望向拉格日有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曾经简陋的牛羊养殖基地已变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拉格日村已成为牲畜分群养殖,饲草、牛羊粪精深加工,集中住房、村集体商铺、幼儿园、卫生室等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牧业村。“学生、合作社职员和村民们不需要出村,在村里就能满足上学、上班和看病这些生产和生活需求。”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党支部书记俄多介绍道,到2019年底,全村入社牧户已达180户,占全村户数的98%,整合了5753公顷草场,占全村草场总面积的95.4%。从2012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来,合作社累计现金分红1799.87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5330元,并在2018年提前实现了全村高标准脱贫摘帽。

  一份决心,搬出“穷窝”展未来

  泽库县地处“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既是全国生态功能县,又是黄河三条一级支流的发源地,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建设,全县近98%的财政支出靠国家转移支付。

  如何在地狭人稠,偏远闭塞,缺土地、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因病因残等因素相互叠加,致贫成因错综复杂的泽库县,彻底解决牧民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通讯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的突出问题,优化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地方经济持续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挪‘穷窝’拔‘穷根’。”这是泽库县给出的答案。

  2016年以来,泽库县在建设施工期短、配套保障任务重、后续产业保障难等诸多挑战中展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至今,已累计投资10.74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8处,让全县3镇4乡63个行政村4394户16832名游牧民住进了水、电、路、通讯、教育以及文化娱乐等设施齐全的“幸福院“。

  在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东格尔社区, 713户藏式院落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宽阔的柏油路旁。走在四通八达的硬化路上,文化广场、幼儿园、环卫设施不一而足,走进居民的院落中,水、电、网、厕均已齐备。据社区副书记血日尖措介绍,这里是青南地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从牧野深处冬春透风、夏秋漏雨的土坯房搬迁到县城的新居,告别了一家人守着方寸草场和三五头牦牛的岁月,在“出门有公交、有公园、有学校、有医院”的“出门四有”新居里开启新生活,64岁的斗尕日吉布深感生活的美好,不禁说道“我做梦也想不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搬得出”最终目的在让搬迁牧民持续脱贫致富。为此,泽库县将城镇化发展与有机生态畜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等项目有机融合,解除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困局,使得已成为“城镇居民”的牧民就业、就学、就医问题迎刃而解,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让搬迁牧民就业有门,脱贫有路,致富有望。

  一路探索,特色产业书新篇

  泽库是青南地区典型的纯牧业县,在有机畜产业及其畜牧业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补短板扬优势,将特色优势产业从低端向高端推进,是泽库牧人迈进新时代,开启新生活必将历经的新征程。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泽库县依托资源优势,实施了一批到户产业项目、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培育出了畜产品精深加工、游牧文化旅游业和光伏产业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让产业迅速兴起,牧民稳定受益,集体经济均衡发展,将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以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走出“困境”,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统计,泽库县累计下达扶贫到户产业发展资金9406.72万元,对全县64个行政村实施了35个产业到户项目,带动64个村的二、三档3803户14698名贫困人口累计收益达897.656万元;累计投入资金3800万元,对全县38个非贫困村实施了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投入资金8268万元,实施了2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投入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600万元,深入推进王家乡团结村风情园等旅游扶贫项目;聚焦产业扶贫、产业致富目标,倾力打造了省级精准扶贫产业园区,并搭建多方融资平台,累计发放“530”扶贫小额信贷375笔1439.5万元,发放青春创业、小微企业、合作社贷款8387万元,落实互助资金2600万元,以此为基础,精心培育新兴产业,探索出“园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创业者充满底气,让特色产业发展迸发活力。

  在2017年入驻泽库县省级精准扶贫产业园的和日石雕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车间,石刻艺人们正精心雕琢着手中的作品。一旁的展览室里,砚台、茶盘和八骏图、藏獒、野牦牛等栩栩如生的石雕工艺品摆放得错落有致。

  “在公司上班,我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每个月最少能赚4000到5000元。”成为了“上班族”对于自己的将来,已跻身州级非遗传承人的石刻艺人才项南加充满自信。前不久,他已递交了争取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申请。

  如今,泽库牦牛和藏羊、黄蘑菇、蕨蔴等农畜产品已走出“深闺”,走向了青海省内外都市人的餐桌,服装、家纺等畜产衍生品和手工艺品发展正风生水起,和日石刻、黑帐篷部落文化旅游景区等文化产业也已盛名在外,泽曲草原特色优势产业已开启了“泽库品牌”发展的蓬勃之路。

  在刚刚实现脱贫摘帽的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64个行政村已实现草地有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全覆盖。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业变产业、牧民变股东、社员变职员“六变”模式下的合作社,和省级精准扶贫产业园、贫困户的无缝对接,奠定了泽库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基石。县辖的拉格日村,如今已成为饲草、牛羊粪精深加工,集中住房、村集体商铺、学校、卫生室等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牧业村。

  青海日报记者 公保安加 通讯员 张海麟 摄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