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赛马情未了

2020年06月05日09:32  来源:青海日报
 

守望故土

马背岁月

  □ 文 孟春琳 图 兰新天

  作为世界第二养马大国和马文化发源地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养马史。在相当长的历史中,马几乎成为农耕、军事力量的象征和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所以,中国人对马的驯养可以追溯到黄帝尧舜时代。

  回顾历史,青海的马文化以湟源丹噶尔古城所属申中乡庙沟村的“四月八赛马会”的形式传承了几百年,在历史上,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军事用途,马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庙沟村老人讲,丹噶尔古城西门——“拱海门”的命名起源于当地羌族祭海的风俗,庙沟村恰是祭海的官员从西门出发西去青海湖祭西海神的必经之地,而马成为必须的交通工具;丹噶尔古城更是历代军事要塞和兵家常争之地,行军作战的军马用量较大,而马又成为必须的作战工具;周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少不了以马匹作为脚力,马又成为当地牧民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庙沟村就盛行农历四月八庙会,庙会以马文化的展示为主题之一,其主要形式就是赛马。

  庙沟村因有远近闻名的娘娘庙而得名,庙会也因每年四月初八当地群众给娘娘庙点灯上香、祈福平安而成形。每年,庙会从农历四月初六开始,举办三天,同时开展赶集贸易交流会和赛马会。为方便各路商家在马匹交易过程中挑选良马,村里自然而然建有赛马场,通过比赛,来鉴定跑马的健壮程度、耐力、速度以及欣赏走马的走姿和骑手的技艺。赛马活动结束后,赛马场变成马匹交易市场,为需马、爱马人士提供了寻觅良驹的好场所。

  赛马跑道就在山脚下,依山沟而蜿蜒起伏。当赛马开始,马蹄起处尘土飞扬,那真是一路奔跑一路风尘呐,两边山坡上的口哨声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给赛马会场增加了不少欢快的气氛。赛马有两种,一种跑马,其前身低后身高,速度快,仅十几秒就能跑一公里,比的是奔跑速度;一种是走马,其前身高后身低,走姿优美,基本上两分钟走一公里,比的是走姿和走速。

  庙沟村现存的娘娘庙、两座烽火台等遗址,可以证明此村在历史年代中驯养、交易马匹的繁荣程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赛马场也由最初单纯的驯养和鉴定马匹发展成为供人们娱乐的赛马会,进而又演变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民族节日。赛马会上,十里八乡及各界骑手、爱马人士驮着帐篷和干粮纷至沓来,在庙沟村安营扎寨,参加为期三天的比赛。村里的老祖先们养马、驯马、爱马、懂马,几乎家家有骑手,户户有赛马。他们驾驭马匹游刃有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门独特的驯养马技艺,最为优秀的骑手数魏、李、何三姓氏先祖,其中何氏家祖一直将这门技艺传承了下来。

  立冬时节,马路背阴处已有积雪,午后的阳光却烤得人脸上热辣辣的,我驱车前往庙沟村(下府),去驯马世家何佐帮老汉家一探驯马秘笈。车到下府,我打电话联系何老汉,老汉正在马路边的院墙下晒牙巴(闲晒太阳),当他听说我要询问关于养马、驯马之事时,便热情地邀请我进家门。

  何老汉说,他们家族从他爷爷何生璞开始就已经在养马、驯马、骑马了,父亲何贵年也曾养马、驯马,但时间不长。何老汉是从1980年开始养马、驯马的,也骑马。一是爱好,二是不想丢掉这门家传技艺,三是卖马还可以贴补家用,直到2017年,何老汉不再养马、驯马了。如今已73岁高龄的何老汉除了有点气管炎外,依然精神矍铄。

  何老汉第一次养马,是从寺寨乡买的马。他笑意盈盈地说,买马就跟选美一样,从马的长相、身板、颜色三方面挑选。颜色有青马(青马又分为铁青、红青、白青等)、黑马、枣绿马、红枣绿、黄马、红纱马、青纱马等等。马有“七青八白”之说,七青指马在七岁前毛色是青色的,八岁后便慢慢趋于白色。从马的长相上挑,那得挑大眼睛、眼角长的、阳鼻梁(鼻梁挺直)的、鬃毛够长(有的马硬鬃能长到地上拖着)的,毛色光亮,脖子修长,尾巴长且毛多的马才算是能驯走马的好胚子;从身板上挑,得挑个子高大、身子修长、前身高后身低、腿纤细且长的马。

  何老汉从开始养一匹马到两匹、三匹,最多养到十几匹,养马主要是驯马,也骑马,驯好的马外售给牧区的牧民,因为牧民特别喜爱马匹,尤其是驯好的走马,若牧民中谁家有上好的走马,那这家主人在草原上会被人高看,且有了好马,他们都会天天牵着形影不离,当成宝贝显摆,他们对马的爱好如同汉人把玩古董一样,既是爱好也是一种珍视。所以,驯好的走马能在牧区卖上好价钱。何老汉说,几十年前他驯养的一匹黄马在家门口卖出了3万多,那个买主转手到牧区却卖到了十几万。

  养马人像选美一样挑来的好马要经过6至8个月不等的驯马期,灵性好的马驯得时间短点,灵性差点的马驯得时间就长点。何老汉驯马是有秘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两点:首先采用“碌碡摆阵”驯法(这叫法是我根据老汉的讲述而发明的),就是靠着墙根儿把十几个碌碡一一横摆,间隔距离可以根据马的个头来调整,间隔最小得1米,距离宽了驯不出效果。碌碡摆好后,驯马师要顺时针方向牵马一一跨过碌碡,再逆时针方向牵马一一跨过碌碡,依次循环,坚持每天早上训练1小时,下午训练1小时。这样训练的目的是甩开马的胯子,甩开胯子的马走起来姿势自然就好看。

  其次是骑马。训练好马的走姿,主要功夫还是要花在骑马上。骑马训练基本上隔一天训练一天,训练那天,清晨要将空着肚子的马牵到山野训练两到三趟,每趟骑一公里,骑一趟休息一会儿再骑。因为空肚子训练,马才能走得快,且训练多长时间都行,如果饱肚子训练,马走不快不说,还存在断肠子的危险,所以说啊,这训练骑马也是一门大学问哪!骑马的主要目的还是练马的速度,这练速度关键在于骑手,当骑手将扯手(类似缰绳)拉紧,脚蹬用力,马走的速度就会快起来,扯手越紧,马走得越快。训练成熟的走马当然是走得越快越好。一般早上6时去骑马,骑两个小时,骑马结束后要溜马,放长缰绳把马拴在山里,让马在土窝里躺着打滚儿,晒太阳,把汗溜干。何老汉强调说,必须要让马躺在土窝里,必须要让它晒太阳,把身上的汗晒干。

  俗话说得好:好马配好鞍。马驯成之后,马的配饰也要一一配齐,它们包括皮头、马鞍、缠、连替、楸、蹬等等。平常说的“马笼头在驯马人这里”,那不叫笼头,而叫皮头(用上好的皮条做的),纯皮条做的又叫“一根葱”,也有鲨鱼皮做的,还有景泰蓝的呢,阔气吧?马鞍也是,虽是木头做的,但根据马鞍的装饰材料可分为景泰蓝的、鲨鱼皮的、白菜花的等等。为了让我看明白,何老汉亲自取出皮头和马鞍仔细给我讲解。他指着取出的皮头说:“这就叫一根葱,纯皮子做的,缝制皮头的线是用麝皮做成的”。好奢侈!他指着马鞍上面放的一块栽毛毯子说:“这个叫‘缠’,是印度货”。看其图案,由红色、藏蓝、黑色、白色有序搭配,个性鲜明,颜色热烈,再看那红色条纹的边儿,做工精细,观感柔和。他又指着马鞍下面两块四四方方、一寸厚的软垫子,告诉我这个叫“连替”,是马鞍底面铺的。噢,明白了,是为了不让马鞍磕着马背而垫的一层垫子。何老汉边收起取出的马鞍边说,马上配的物件还有楸和蹬,楸架于马尾巴底下,有铜楸,有大鹿楸(用大鹿腿上的皮子做的);蹬是用于骑手脚踩的,最好的蹬是扎银丝蹬(铁蹬上扎的银丝),其次就是铜蹬、铁蹬了。

  何老汉养马有秘笈。首先,喂马时在饲料搭配上有讲究,一般遵循“少量草料,多量豆料”原则。其次是喂马时间也有讲究,不骑马的一天,是吊马肚子的一天,一天三顿,少喂草多喂料,早上和中午喂少量草料,四斤豌豆,晚饭少喂,只喂少量草和二斤豌豆;第二天是骑马的一天,早饭不喂,空肚子骑马,早上6时去骑马,8时结束,回来给马喂料,标准配方是喂少量草料,多量豌豆,少量水,中午晚上都一样。训练马时骑马一天不骑马一天,而其进食也随之不吊肚子一天吊肚子一天,这样喂出来的马肚子是秕的,没大肚腩,身板自然好。再次是保健中药的合理喂食。为了保证马的健康,何老汉还专门到兽医铺配“清肺散”、“保增散”等中药来调理,有时根据马的身体不适情况还给马输液等等。

  如此,何老汉驯养出的马个个油光蹭亮,体型优美,走姿优雅,加之上好的配饰,让人一看就是一匹宝马,赏心悦目。何老汉现在虽然不再养马、驯马了,但谈及有关马的话题,他仍然滔滔不绝,十分健谈,他很自豪地说自己参加了青海省第一届民运会,参赛项目是赛马,自己是骑手,在青海省第二届民运会上当过赛马裁判。

  从何老汉谈马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对马的深深情结。

  新中国成立后的那几年,军马也到庙沟村来参赛,一时间,赛马会观者云集,热烈异常。因历史原因,赛马会在1958年—1963年之间停办,从1964年开始,赛马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非物质文化和体育赛事得以恢复,一直传承至今。

  近年来,政府重视发掘丹噶尔古城传统民俗文化,对申中乡庙沟村四月八庙会的举办给予了大力支持,庙会作为一项传统的民俗文化,每年举办得风生水起,热闹非凡。而赛马,无疑成为庙会期间最受群众关注的一项比赛,总会掀起每年庙会的高潮。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