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贫成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绿色银行”。
光伏旅游观景台为周边村庄带来新的致富路。
共产党员服务队深入到格尔木市光伏工业园区,提供技术帮扶,保障稳定用电。 通讯员 王震鹏 摄
党员服务队走进光伏企业开展义务检查。通讯员 王震鹏 摄
国网海西供电公司员工到天峻县新源镇天棚乡扶贫光伏电站检查线路。 通讯员 王震鹏 摄
阳光映衬下的光伏大棚,为百姓带来了“硕果”。
光伏路灯,照亮尕海镇郭里木新村通村公路。
加工好的光伏电板,运往海西州各地,助力脱贫攻坚。
光伏提水系统,为天峻牧区的百姓带来了新希望。青海日报记者 程宦宁
六月的瀚海戈壁,阳光明媚,碧空如洗。
乘车行驶在青藏公路109国道距青海省格尔木市区约14千米的地方,眼前的戈壁滩上突然出现一片深蓝色的“湖泊”。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多晶硅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使这片广阔而又荒芜的戈壁滩充满了生机。
这里就是2016年5月建成投运的我国首座将发电纯收益全部用于贫困人口脱贫的光伏电站——玛多1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
光伏发电作为当今最为清洁环保的新兴能源之一,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近年来,海西州把光伏扶贫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引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切实让光伏扶贫成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绿色银行”。2017年以来,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33万元,于2018年12月建成首批总装机规模11.7兆瓦的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带动全州119个退出贫困村增收,填补了全州光伏扶贫产业空白,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光伏扶贫项目运行,建立光伏发电运行维护中心,完善光伏设备保险、光伏扶贫基金统筹和光伏扶贫项目收益监督管理等机制,充分发挥光伏产业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的作用。自并网发电以来,累计发电2509.83万千瓦时,收益1631.29万元,村均增收13.7万元。同时激发了内生动力,各村利用光伏扶贫电站收益资金,给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重要支撑。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