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拓思路谋出路

2020年06月04日08:58  来源:青海日报
 

  行进在祁连山的烽燧间,就像在翻阅厚重的历史。这座山,横亘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屏障天成。

  从地域上讲,汉唐时,“丝绸之路”由此通向中亚、西亚,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通道;就生态而言,它又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对维护中国西部生态安全举足轻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曾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祁繁甘育”飞地经济模式深层次上的意义,恰恰在于何以打开固有观念的桎梏和枷锁,何以在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利益最大化,找寻到新的切入点。

  因之,勠力于青海省发展“四种经济形态”,起步于基层的“祁繁甘育”所迈出的一小步,又何尝不是在更大区域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使祁连、张掖具备“大牧业”的格局和体量,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气魄谋划共同发展的一大步。

  因之,祁连山已不再是一道屏障,而成为一座桥梁,一方互补的地理媒介。只要能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那么,开放所带来的活力在某种意义上震幅更大。它令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大道通途,它推动着地域的融合,民族的融合,生产方式的融合,使得生态畜牧业这一传统的增长极更加互动相容,为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拓展着前景无限的发展空间。

  因之,祁连县如果能在“借”字上下足功夫,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借鸡生蛋”、“借船出海”自不必说,“借地兴业”又何尝不可。事实证明,5年来,“祁繁甘育”的喜人渐进,既是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结晶,更是打破区域限制,实现合作双赢的范例。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本着“市场导向,优势互补,集约化发展,利益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打破原有体制和机制限制,通过规划、建设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进行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

  我们所需要做的,还有从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市场运作、建立有效机制、做好发展规划、承接转移产业等方面入手,在发展“飞地经济”的进程中,明确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清晰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主体协调运转的机制,实现畜牧产业聚集、产业链延伸。

  5年的飞地经济实践,见证了两地共赢、三生共赢、六方共赢的和谐统一发展格局,同时也见证着不断深入的变革,它不光在今天成为瞩目和谈论的焦点,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将会如此。

  在这未完待续的故事里,“祁繁甘育”是一座里程碑,所有参与者的务实与探索都有着不断创新的价值与光环,新模式在设想初期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当前,“祁繁甘育”正在向“青繁甘育”拓展,“飞地经济”新模式正在为更大范围内的推广积累着经验。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