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 第一担当

陈 晨

2020年06月03日09:45  来源:青海日报
 

民和县隆治乡桥头村光林种植合作社的有机蔬菜大棚内,第一书记李玉兰和理事长铁令梅看着长势良好的蔬菜喜上眉梢。

  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里,田垄里萌动着绿色的希望,绿油油的小白菜写满了村民奔小康的努力和喜悦。

  “现在我们的小白菜已经成熟了,过几天就可以采摘出售,剩下的菜叶子还可以喂猪,猪的粪便收集起来当肥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桥头村“第一书记”李玉兰介绍。

  2015年,李玉兰到桥头村担任“第一书记”,全村424户160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80人。由于没有产业,绝大多数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加上耕种条件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土地大多撂荒。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为此,李玉兰到村民铁令梅家中与其商量,能否回家发展种植业,带动村里更多妇女增收。李玉兰则发挥自己长期从事农牧工作的优势,负责技术指导。

  在李玉兰的鼓励下,铁令梅回到桥头村成立了光林种植合作社。同时,经李玉兰积极协调,省农业农村厅支持发展资金40万元,盖起了9栋温室大棚,发展休闲循环农业。

  如今,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本村100公顷土地种植葵花、玉米等有机农产品。在李玉兰的指导下,村里进一步沿着打造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方向推进,拓宽群众增收路。

  李玉兰担任桥头村“第一书记”期间,为桥头村争取涉及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发展项目,引进改造升级项目资金2400多万元。

  新民乡是距离民和县城25公里的一个深度贫困乡,为让大山里的群众早日摆脱贫困,新民乡党委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推进,让乡亲们搬出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山区。

  来到新民乡公巴台村搬迁贫困户薛弘毅家,玄关上方摆放着贫困户精准扶贫连心卡,连心卡连接着薛弘毅一家人向幸福生活奋进的美好未来。

  这一天,新民乡公巴台村驻村“第一书记”戴子淳来到薛弘毅家回访。薛弘毅家因学致贫,在戴子淳的帮助下,薛弘毅进入青海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高速公路收费站上班,通过就业彻底摆脱贫困。

  据戴子淳介绍,通过省交通厅的协调帮扶,公巴台村有11名适龄青年被招收到青海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收费站工作,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为了让村民们离开土地还能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戴子淳和扶贫工作组、村两委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流转土地,让村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鼓励村民外出务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村子没搬下来时,几乎家家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安全隐患极大。2017年,在驻村扶贫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公巴台村整村搬迁项目开始实施,搬到新居后村民们的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薛弘毅感慨地说:“搬进新区的贫困户只需交1万元的自筹款便能入住。”

  从贫困山区搬迁到县城,来自新民乡的730户易地搬迁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