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党的政策扶持,加上能人带动,民和县官亭镇光辉村的农民们陆续种起了百合。
民和县巴州镇黄池村脱贫户马有功迎来了外出务工的儿子儿媳,一家人幸福地拍下了全家福。
民和县阳坡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村144户556人实施整体搬迁,村民们住进新村,开启新生活。
民和县大庄乡唐卡村,玉米喜获丰收。近年来,该村群众种养结合,有效实现了产畜联动。
旌旗猎猎,号角声声,在脱贫攻坚的火热战场上,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不久前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4月21日,民和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民和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严格对照村退出、户脱贫标准,以实施“八个一批”和“十大工程”为抓手,以21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为支撑,全面构建起“1+8+10+21”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全县基础保障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2019年底,民和县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2781元提升到了6264元,增长了2.25倍,和全县人民一起携手向着小康生活奋力冲刺。
易地搬迁实现稳定脱贫
民和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六盘山片区)。2015年底,民和县精准识别贫困村12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建档立卡贫困户10641户42232人,贫困发生率11.3%。
面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实际,易地搬迁扶贫成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重要举措和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有效途径。
2016年,民和启动实施了北山乡易地扶贫整乡搬迁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启了易地扶贫整乡搬迁的先例。
北山乡7个村1455户4939人全部搬离大山,搬进县城,搬迁小区实现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到位,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只交了1万元,就搬出了深山,搬进了县城,住进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又高又亮堂的楼房,真心感恩党,感恩政府,是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啊!”北山乡贫困户鲁爱华感激地说。
从2016年开始,民和累计投入6.78亿元,完成易地搬迁14个乡镇78个村,4010户154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76户5459人,入住率达到100%。
只搬出穷窝窝,没有后续产业支撑,就无法真正实现易地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
对此,民和县始终牢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高度重视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做到了干部帮扶全覆盖、产业发展全覆盖、培训就业全覆盖,全面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大后续产业培育力度,通过到户产业扶持发展1236户,年户均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
动员全社会力量为搬迁群众解决就业,安排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248人、保洁员等就业岗位209人、进城务工招聘就业人员200余人,年户均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
针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贫困群众,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等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救助,兜底脱贫精准落实。
激活产业稳固脱贫成果
“这4头‘扶贫牛’是在人均54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和‘530’贷款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已出栏4头,卖了近4万元呢!”大庄乡台集村脱贫户海者么子高兴地说。
在产业脱贫政策扶持下,海者么子一家人依靠养殖业踏上了脱贫路。
近年来,民和县按照“县有优势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稳定增收项目”的发展思路,精准施策,通过产业扶贫力促群众稳定增收。
家庭牧场见实效。借助2.67万公顷全膜玉米优势,发展养殖大户1517家,建成家庭牧场5829户,养殖畜禽6.4万头(只),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新型经营主体助脱贫。通过“企业+种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模式,累计投资3500万元,实施三川葡萄种植扶贫产业园等6大扶贫产业项目,带动151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特色产业显特效。投资2.27亿元,扶持42058名贫困人口发展到户产业项目,因村因户发展葡萄种植、奶牛养殖、牛羊肉加工、中药材种植等十大特色产业,贫困户“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三产融合添活力。古鄯七里花海、西沟南垣牡丹、隆治桥头葵花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多点开花,带动627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借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累计完成“工业品下乡”56万单8000万元,“农产品进城”30万单4000万元,带动250户贫困户累计增收100万元。
村集体经济强底气。43.4兆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125个贫困村年收益30万元以上。注入187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87亿元,通过入股龙头企业、自建物流园等方式实现收益555.2万元。
联点帮扶发挥脱贫合力
“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民和县中医院放射诊断技术在1到2年内达到区域内一流科室标准!”这是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学科带头人杨莹的美好心愿。
近年来,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无锡市滨湖区、民和两地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助力民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强优秀专业人才队伍,增强群众自我造血能力,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对口帮扶中,两地人才交流频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不断深化,强大的资金支持不断输入到民和。
累计互派党政挂职干部9名,选派专业技术人才57名,组织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赴滨湖区培训651人(次);
累计到位江苏省计划内财政统筹帮扶资金9753万元,先后实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助学助医等项目21个;
累计引进4家江苏企业在民和投资超2亿元,项目带动2.7万贫困人口收益,创造就业岗位近200个;
落实消费扶贫订单金额超过200万元,有效带动贫困人口额外增收40余万元;
制定对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案,实施拉面经济“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等项目,带动53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乡镇、村、学校、医疗机构扶贫结对19对,落实帮扶资金215万元,组织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300名,28人成功创业者带动贫困人口438人。
精准防贫筑牢返贫“拦水坝”
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是一个重大课题。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硬任务 ,民和县实施危旧房改造23867户,打造高原美丽乡村183个。贫困家庭学生受资助覆盖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9%。
实现贫困户医院医药费报销一站式结算,“双签约”服务实现贫困人口和重点人群全覆盖,全力织牢脱贫路上的民生保障网,确保贫困群众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为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聚焦民族手工业、服务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集中建设北山乡德兴村服装加工、官亭镇中药材加工等8家扶贫车间。
为消除贫困存量,控制贫困增量,抓住因学、因病、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在全省首创“精准防贫保险”,成功探索出“未贫先防”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发放防贫保险金674户508.9万元。
针对道路、饮水、电网、公共服务配套等短板,民和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用实际行动补齐短板,努力为贫困群众提供高质量生活条件。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民和县再次迈开奋进步伐,将在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续写崭新篇章!
2019年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2781元提升到了6264元,增长了2.25倍。2020年4月21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供图:民和县委宣传部)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