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留下的实干脚印

——湟源县巴燕乡巴燕村第一书记史汉亮

2020年06月02日15:40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只有在离泥土最近的地方,才能闻到泥土的芳香;只有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才能听到群众的心声;只有迈出实干的脚步,才能有沉甸甸的收获!”这是巴燕村第一书记史汉亮驻村以来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2018年4月10日,史汉良被选派到湟源县巴燕乡巴燕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他用脚步丈量村情,以行动诠释担当,带领巴燕村村民走向脱贫致富。

强支部带队伍当好“引路人”

羊群走路靠头羊。史汉亮深知,党支部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羊。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巴燕村党支部重点围绕凝聚力不够、党员带头意识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坚持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如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作为新调换的第一书记,在接过“接力棒”后,持续抓党建促脱贫,用心用情用行履职尽责。他通过不定期组织村干部学习党内各项规章制度,提升了支部党员理论素养,并开展体验式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党性意识、党性修养。在村里成立了“扶贫宣讲小分队”走村串户,为贫困户讲政策、话思路、谋发展。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史汉亮书记按“乡镇点、班子找、群众提”的思路,深入开展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工作,经过查找党支部共查找问题4条,为民办实事5件,有效提升了党员服务意识,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坚守抗疫一线的史汉亮,虽然未能与病重的父亲见上最后一面,然而史汉亮心中时刻谨记,父亲在世时经常教育他:作为一名党员,最基本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带领村党支部党员毅然坚守岗位,冲在一线,为群众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在史汉亮的带领下,巴燕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明显提升,班子成员之间配合顺畅、团结协作,村党支部党员能力素质有效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兴产业促脱贫当好“带头人”

“扶贫先扶志,思想不贫困了,大家也就实现脱贫了”这是史书记经常在党员大会和群众会上说的一句话。

巴燕村33户贫困户104人,致贫、致困原因各有不同,为了详细了解每户致贫情况,史汉亮每天带着扶贫纪实手册,走访于每个贫困户家,耐心听取群众的困难,详实记录着每一户的情况,通过多少次深夜思考、多少双鞋子划破走烂,村里项目情况、贫困户情况等了然于胸,带领乡亲们巩固脱贫成效的思路也愈加清晰明朗。他为全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办理商业补充医疗及意外伤害险,有效降低贫困户因病致贫的风险。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结合精准实施“八个一批”专项行动,为有劳动积极性的提供种植中草药等发展产业和县级羊棚项目。为充分调动贫困户脱贫信心,史汉亮跑遍了市县的药店、医院、肉铺和饭馆,为贫困户找好销路,解决后顾之忧。同时,根据巴燕村的地理特点,2018年史汉亮争取贫困户的到户产业资金为巴燕村修建扶贫产业项目—65千瓦光伏电站,乡亲们格外自豪的说:“这是咱们村‘搬不走的银行’”。2020年史汉亮从新疆巴州购得21万株甜叶菊种苗并试种20亩,解决了巴燕村土地利用率低、无人耕种土地的现状,为后续提升产业结构探索出新渠道。

办实事解民忧当好“暖心人”

“若不是多次入户劝说,恐怕这辈子我们也住不上这样宽敞明亮的新房了”。巴燕村村民李增云握着史汉亮的手,眼睛里充满了感激的目光。

建档立卡户李增云家中有常年患病的年迈母亲,弟弟李增录二级残疾,长期瘫痪卧床,李增云本人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自身也没有过硬的技能。2018年初,李增云家被鉴定为危房,根据制定的巴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计划,应当原地改造,眼看着其他贫困户家都动工了,但李增云却一直没有动静。史汉亮到访3次都没能劝动他,反而招来李增云的厌烦:“为了完成任务,完全不顾我个人情况。”为了弄明白李增云口中的个人情况,史汉亮采取入户谈心的方式,时不时去李增云家里“串门”唠嗑,最终了解了李增云为啥迟迟不动工的原因:他是怕实施危房改造,国家补助享受了,但自己还需花钱装修,积蓄没了,往后的日子会不好过。为让李增云家顺利实施危房改造,史汉亮为李增云争取到2019年县级护林员岗位,确保李增云一家在享受国家帮扶资金的基础上,每年还能有万余元的固定收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有了固定的收入,李增云的心里乐开了花。两年多来,史汉亮已然成为贫困户家的“常客”,一门心思扑在扶贫工作上。自驻村以来,史汉亮与双帮单位协商,为全村实施路灯工程、捐赠36套办公桌椅、10台办公电脑和1台打印机,协调修建“百姓大舞台”和公共图书阅览室项目,不断补齐了巴燕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看着公共图书阅览室的孩子们,村级活动广场上锻炼的乡亲们和村容村貌的改变,史汉亮脸上露出了笑容,内心充满了踏实和骄傲。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