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人才选拔,22人过关斩将脱颖而出,全系统反响巨大,激活了一池春水,承载着各方面的厚望。”5月26日,青海税务系统首批“江源”人才集中培训开班式上,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谷剑锋作动员讲话时说。以“江源”命名全省税务系统人才,意在契合青海“三江之源”地域特征,映射人才为发展根源,以及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破解制约青海税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瓶颈的人才匮乏难题,化“危机”为“转机”。
为加快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在税务总局王军局长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税务局于2019年11月启动“江源”人才培养计划。省税务局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对标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养理念、选拔标准和程序,经过报名、笔试、面试、业绩和素质评价,2020年5月选拔出税收法制类14人、税收信息化管理类8人,确定为青海税务系统“江源”人才。
“我们一定牢记‘江源’人才使命,不断巩固、增强、提升,发挥‘江源’人才作用。”国家税务总局海北藏族自治州税务干部王有成代表全体学员在培训开班式上发言时表示。首批“江源”人才、省局政策法规处干部张盈对记者说:“以‘江源’人才的身份,接受系统的集中培训,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青海税务通过竞争机制选拔“江源”人才,为年轻干部成才成长打通了一个新渠道,搭建了一个新舞台,激发了全系统干部的学习热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可以期待,“江源”人才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江河;以“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理念,在“江源”人才的带动、示范、引领和辐射下,将为青海税务发现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开辟新路径,做出新尝试。
省局信息中心干部陈玉婷,跟记者谈到被选拔为首批“江源”人才的感受时说,自己赶上了“营改增”、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整合,特殊时期“非接触式”办税积极推进等一系列急难任务,组织的培养和工作历练促进了自身成长;可以说,能够首批入选“江源”人才,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加班“加”出来的,压力“压”出来的。
“作为最年轻的‘江源’人才,我自然很开心,同时也感到了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来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5岁的税务干部叶木吉星说,自己怀孕期间参加并入选了“江源”人才,下个月即将临产,接到通知,还是毫不犹豫地来参加集中培训。
据了解,青海税务首批22名“江源”人才,平均年龄31岁(最大40岁,最小25岁),具有硕士学位及硕士在读7名,占比32%,具有英语六级水平13人,占比59%。按照总局关于领军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借用“外力”、注重“内功”,以符合青海实际的“系统育、严格管、重历练”的“江源”人才培养途径,着力育才强基。
本次培训在省税务干部学校举办,历时10天。采用集中在线方式,依托总局税务干部学院网络培训系统和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养平台,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能力、行政能力、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自我认知与思维能力训练等,引导和训练学员坚定信念、培养情怀、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促其更快成长成熟,早日担负高质量推进税收现代化重任。(来源: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