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

带动的是产业 联接的是就业

宋翠茹

2020年05月27日10:13  来源:青海日报
 

  一组来自海东市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海东市在全国开办的拉面店总数达27860家,从业人员177627人,实现营业收入160.7亿元,实现利润52.4亿元。

  拉面产业已经占到海东农民劳务收入的35%以上,真正使广大群众实现“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为海东、青海赢得了一张靓丽的名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为此,青海全省上下倍加重视和珍惜青海“这碗面”,不论是政府、拉面行业以及青海省的专家学者都在建言献策,卯足劲地推进青海拉面产业提档升级。

  “化隆牛肉面”品牌效应凸显

  一碗面拉成一个大产业。

  如今,“化隆牛肉面”成为化隆回族自治县产业化发展家族中的一张王牌,它包含着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内涵,2018年入选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化隆牛肉面”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使这一县域经济优势产业名至实归。为了不断提升这块金招牌的含金量,海东市在打造“化隆牛肉面”品牌化道路上精准发力,多措并举,以此提升其知晓率和美誉度,让品牌效应持续发酵。

  一碗拉面“拉”起创业梦。作为拉面经济的实践者韩福龙从最初的个体经营户到拥有连锁品牌的“拉面”产业,他的创业之路不仅是人才引领产业互促共赢、快速发展的体现,更是吸引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的“活教材”。

  “2002年我最早去广州开的‘兰州拉面馆’,后来又陆续去了长春、成都、宝鸡开店,2016年回到家乡,考察了市场,想着如果继续开店接下来要怎么干。2019年10月,我在化隆县群科新区开了‘雪域宫牛肉面’,平均每天可以卖上1000碗面,现在有员工13名。最近我马上就要去共和县开第二家店。做了十几年的拉面,初心就想把家乡的拉面做成连锁品牌,化隆人就该做好化隆拉面。”在化隆县群科新区开拉面馆的老板韩福龙高兴地说。从当年借助“兰州牛肉面”的牌子打开市场,到今天拥有自己的品牌,韩福龙创立的品牌正是青海拉面产业的一个缩影,青海省的拉面产业在品牌建设上已然结出了硕果,同时在连锁经营、打造产业链上也有所布局。

  如果说第一代化隆拉面人只专注于做好一碗面,那么第二代、第三代化隆拉面人已经不再满足做好一碗面,而是把以拉面为核心的周边产业都干好配强,从而实现化隆拉面产业由 “小而散”向 “大而精”的转变。

  据统计,化隆籍务工创业人员在全国271个大中型城市开设拉面店1.5万家,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1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接近100亿元,拉面经济已成为全县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最方便的支柱产业。

  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拉面经济轻装上阵

  如何让群众从拉面产业发展中持续受益?需要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海东市正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在助推拉面产业发展中,由政府主导的单元式服务体系向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扶持体系发展。

  4月28日,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会同天津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促成拉面产业消费扶贫“云签约”3000万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对海东市拉面从业人员实现产业增值、政策指导、巩固脱贫、品牌发展、经营管理、金融对接、宣传服务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化隆县也不断加大对拉面经济的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着力在精耕细作挖潜力、提档升级促转型上下功夫。

  记者从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了解到,依托青海省扶贫拉面培训服务中心等平台,“十三五”以来化隆县累计举办各类培训350期,参加人员1.9万人(次),其中培训贫困劳动力8500人(次)。特别是创新模式赴江苏省无锡市等省外拉面店上门服务,开展的“创业+中式烹饪”技能培训和本康沟村“公司+农户+小车间”精准扶贫模式,受到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带动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100人。

  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开展“打杂—面匠—老板”成长型链式培养模式,引导贫困户将产业扶持资金以折股量化形式与品牌拉面店合作开办“扶贫创业拉面店”,累计实训贫困劳动力3885人次,发放补助3518万元,贫困户自己开办的拉面店已达到111家。2019年4月,举办全省首届拉面行业技能大赛,131名“拉面人”参加比赛,有力激发了广大“拉面人”创新创业、增收致富的活力。

  不仅如此,海东市还加大“拉面贷”支持力度,2020年落实 “拉面贷”不少于1亿元。截至目前,为154家拉面店落实奖补资金770万元,为122户拉面人落实金融扶持贷款1870万元。充分利用与无锡等对口支援城市交流合作的契机,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交流,让身处城市的拉面人才尽快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

  人才引领

  带动产业活起来

  一碗拉面“拉”动产业链。拉面产业有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产业链的稳定和韧性正来自于强大的内需。大量的消费升级需求催生了新模式和新业态,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带活了上中下游的供需关系,让整个产业链进入稳定迭代的发展轨道。

  记者从海东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了解到,当下,海东市对拉面产业发展正在由单路径推进产业化向多渠道加速产业化发展。

  “除原有‘专营—输出—产业化’路径外,探索‘产业+品牌+连锁’的集成模式和‘技能+高级人才’的嫁接模式,引导创新资源支撑产业发展。通过举办高峰论坛、交流会和调研座谈会等,进一步推动‘拉面经济’从一般问题研讨向合作研究、共建基地、创业联盟等领域拓展,促进拉面产业与科技、文化等全方位对接。” 海东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祁昱邦介绍说。

  海东市由聚焦的“点式”育才向配套的“链式”育才发展。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通过项目推介、品牌带动、贷款扶持、健全机构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拉面经营者外出创业。

  全力打造拉面产业链条,以河湟新区为中心,以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产业园区和各农业园区为支撑,打造拉面产业总部基地,对在总部基地内新注册的拉面行业公司制企业,一次性奖励1万元。

  同时,海东市实施人才“黄金谷地”建设计划,每年投入30万元打造拉面人才实训基地,围绕建设拉面全产业链,大力培养“拉面经济”各类人才。按照“互联网+拉面+N”思路,全面建成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园、培训服务中心、中国拉面网、互联网+拉面电商服务中心和拉面扶贫“二合一”大数据平台。持续利用“青洽会”“农展会”“青海知名品牌异地推介会”等重大会展和千人品尝化隆拉面等各类技能比赛时机,组织牛肉面企业开展宣传及产品推广,提升化隆拉面的知晓率,促进品牌化发展步伐。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之本,也是乡村振兴之本。未来,海东市将借助加快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拉面小镇),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以技能助脱贫、技能促就业,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着力规划建设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园、化隆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务平台。同时,进一步统筹资源,实现政府、电商、农户多方联动,推动返乡创业者成为创富主体,带动形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销售手段,鼓励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掌握技能,全面推动海东市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切实提高群众收入,促进当地跨跃式发展。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