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盈门

郑思哲

2020年05月22日09:36  来源:青海日报
 

  在做好主业的同时,拥有一份副业,这样的就业观已逐渐被当代人认可、接受。而在大山深处,那些曾经的贫困户们,同样多方位发展,谋求着自己的脱贫幸福之路。

  午后,看准时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达隆村村民王财旦赶着自己的一部分牛羊去山上放牧。“去年卖得挺好的,一只牛犊就卖了将近9000块钱呢。”说话间,王财旦不经意的笑出了声。去年光靠养殖,王财旦的年收入就已接近了8万元,“以前哪敢想自己一年能赚那么多。”

  看得出,王财旦对如今的生活已经非常满足。“有新房住,在家待着就有钱赚,挺好,要没有党的好政策,我现在哪能过上这样的舒坦日子。”

  如今,已经脱了贫的王财旦可以尽情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甜美,而曾经的贫困也鞭策着他更加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养殖事业。

  今年49岁的王财旦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这或许就是生活镌刻在他身上的印记,也是他努力摆脱贫困,奔向小康需要付出的代价,但这种代价对王财旦来说显然是甘甜的,毕竟,靠着党的政策,依托村里的产业扶贫项目,如今他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可喜变化。

  “现在我养着150只羊、10头牛,每年都可以依靠卖牛羊赚到不少钱。”王财旦说,最近这几年牛羊的价格一直都很好,所以他也趁着行情好的时候适时扩大规模,“如今,一个人有些忙不过来了,媳妇除了干家务,现在也时常给我帮帮忙。喂喂牛羊啥的。”王财旦说。

  除了养殖,王财旦另一份工作是村里的公益护林员。“每天都去自己管辖的范围转一圈,最近的重点还是防火。”王财旦说,他当护林员每年就有1万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加上自己搞的养殖,家里的生活已经逐渐富裕了起来。

  像王财旦这样身兼“二职”的农户可不止他一人。同村的林海龙虽然也搞养殖,但他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外出务工上。

  由于学习了一手泥瓦匠的手艺,加上吃苦耐劳,现在的林海龙已经从一名泥瓦工变成了一个有务工资源的小工头。现在外出务工,他总会带几个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出去。“有党的好政策,咱就要用自己的双手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2018年底村里实现了脱贫。现在村里人均年收入能够达到一万一千元左右,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达隆村第一书记李福贤说,如今,村里除了养殖产业,还有光伏电站这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整个村庄的收入渠道越来越宽,村民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

  “这生活富裕了,村民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有了不少要求呢。”走在村里干净整洁的柏油村道上,李福贤说,自2018年村里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以后,村容村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现在村民们不仅自觉性提高了,对环境卫生的保持也提升了。“要是有谁乱丢垃圾,有些村民看了还要说呢。”

  由于常年在外务工,在村里待的时间少,因此每逢村里起了变化,林海龙感触是最深的。“以前,村里是土路,一下雨走路就是一脚泥。后来改了硬化路,现在又改成了柏油路,走着平坦,看着也舒服。”

  李福贤说,村里此前虽然是硬化路,但由于时间久,不少路段表面已经风化,变成了砂石路面,还坑坑洼洼的。“2018年的时候,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出资140万元,给村里重新铺了一条柏油路。”达隆村也因此成了整个向化乡第一个通柏油路的村庄。

  不仅如此,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危房改造等一些系列项目,达隆村村民们的居住条件也改善了许多,村里的环境卫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现在村里不仅配了保洁员清扫卫生,还专门配备了垃圾桶,卫生环境一下子就好多了。”林海龙说,以前村里环境卫生都没人管,垃圾随处扔。现在村里的垃圾桶只要满了,保洁员打个电话乡上就会派垃圾车前来清运。

  村里环境好了,也给达隆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今,随着克大公路建成通车,毗邻可图公路的达隆村又有了新的期盼。“我们计划靠着村里的风土和周边的景致,先试点打造一个农家乐,再拓展一下村里的发展路子。”李福贤说。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