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旭东:

寄情山水间 找矿写人生

王 臻

2020年05月21日10:01  来源:青海日报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在神话故事里读到昆仑山,觉得这里神秘又遥远,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后来真的脚踏在这片土地上,逐渐掀开昆仑山那层神秘的面纱,它依旧巍峨雄伟,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今年36岁的白旭东是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的总工程师。在青海的13年里,作为一名探矿人,他走遍了青海高原上大大小小的山岭盆地,从生命禁区昆仑山到祁连山的绵绵深处,在这片他始终热爱的地方为青海的地质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白旭东毕业后来到青海工作时,还未充分感受到西宁夏天的清凉,便来到了海拔4300米的野外驻地,参加了“青海省乌兰乌珠尔—祁漫塔格地区1∶5万八幅区调项目”。短暂的修整之后,第一次从事野外作业,白旭东面对着巍巍昆仑,突然感觉到人是如此的渺小。由于不熟悉高原工作环境,短短10公里山路,白旭东便走到脱水,胸闷气短,头疼欲裂,身疲力乏。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之身心的不适,短短100天的野外生活,白旭东瘦了13公斤,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把他打败,站在向往已久的昆仑山面前,他依旧带着自己的热情走进了这座神秘的大山。

  2013年至2015年,白旭东在昆仑山深处开展地质调查工作,那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地质调查的项目所在地位于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地区,他们每天跋涉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挑战着生命的极限。很多人出现头疼、恶心、浮肿等高原反应。作为项目负责人,白旭东勇挑重担,每天爬最高的山,跑最远、最复杂的路线,他的包里每天都带着很多常用药。青藏高原工作周期较短,有限的工作时间非常宝贵,为了保证工作进度,白旭东小病不下火线,生病时加大药量扛过去。他经常和别人调侃:“没事,小病吃药吃成驴的剂量就行了。”

  高原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变幻莫测。一日之中可以过完春夏秋冬,条件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此外,由于项目工作区面积大,交通极其不便,绝大部分区域车辆无法通行,只能利用马匹和骆驼驮着行李到各处进行野外地质工作。白旭东每天至少要骑行20公里,睡的是地铺,吃的是馍馍,喝的是消冰水,每天回到驻地,下肢僵硬,甚至连马都下不来。可看着背包里沉甸甸的矿石,白旭东都会因为自己更加了解昆仑山而感到无比的兴奋,一切的苦累都是值得的。

  就这样,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白旭东一干就是十几年,先后在昆仑山和祁连山等多个地区参与和主持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乌兰乌珠尔—祁漫塔格地区1∶5万八幅区调”“青海滩北雪峰地区1∶5万四幅区调”“青海木里地区六幅1:5万区调”“青海省格尔木市开木棋陡里格五幅1∶5万区调”“青海省门源县冷龙岭1∶5万四幅专项地质调查”等多个基础性、公益性项目。

  “热爱”一直是白旭东一步一个脚印走在青海高原大山里的最大力量。凭借着勤奋学习、踏实肯干、勇于探索的精神,他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所参与编写的二十余份报告、设计几乎全部获得优秀,新发现矿点、矿化线索40余处,服务了地质找矿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他传承着老一辈地质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着当代青年地质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体现着新时代地质科技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13年的时间里,白旭东在热爱的青藏高原、向往的昆仑山留下了属于他的足迹。同时,他也带着满腔的热情,扎根地质事业,扎根青藏高原,为了崇高的事业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努力争创地质事业的新辉煌。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