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科研的几点思考

王雪茹

2020年05月18日10:09  来源:青海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立足特殊省情,坚持问题导向,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过程中作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研单位,深入研究和阐释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青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研究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本文从四个方面就如何针对加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行阐述。

  一、切实提高对民族团结进步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

  民族团结进步研究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做好新时代下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需要。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学和宗教学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当中的优势学科。我们要着眼于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总趋势,充分认识民族团结进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采取多种举措,着力发挥好青海省社科研究力量和优势,充分动员青海全省社科界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切实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科研课题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青海省对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资金制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省级社科项目资助总经费逐年增加,对繁荣发展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申报省级社科规划项目人员剧增,现有的资助经费总额难以满足既要增加项目数量又要增加项目经费的现状,尤其是在民族团结进步科研项目上,立项数量较少经费较低,难以凝聚力量对关乎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集体攻关。我们应多渠道加大社科研究资助经费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动力和积极性,促进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多措并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相关课题的成果转化

  理论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指导实践,因此,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相关课题的成果转化,要从三个点考虑。一是从源头上下功夫,以问题为导向,将社科研究与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增强选题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二是鼓励社科研究人员把学术成果通俗化、大众化,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理论真正被群众理解和掌握。三是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决策建议落地生根。

  四、优化优势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不断推进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研究,人是关键因素。目前青海省相关领域副高级以上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民族宗教学研究人员较少,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此,建设一支研究民族宗教学人才队伍刻不容缓。针对这一问题,应着力从如下层面考虑,一要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科研项目,提升科研团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一批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科学的民族宗教学研究团队。二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奖励制度,健全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搭建科研平台,改善科研条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民族宗教学优秀人才。三要积极扶持、培养民族宗教学青年学者,创新人才培训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留下来的方式,强化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民族宗教青年学者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科联)

(责编:刘沛然、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