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助力全国最长750千伏GIS完成对接

2020年05月15日15:26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5月9日,在±800千伏青南换流站内,随着由青海送变电公司承建的滤波场第四组滤波器出线间隔B相最后一根分支套管对接结束,标志着青豫特高压青南换流站750千伏GIS安装工作全部完成,为6月10日交流系统带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青豫”特高压青南换流站是目前国内首个±800千伏换流站、750千伏变电站同期、同址建设的特高压工程,站址海拔3400米为国内最高,工程建设中规范化要求高,配套线路工程跨越多,工程建设难度大。“青豫”特高压是世界首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通道,也是支撑青海省新能源大规模开发规划建设的第一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工程计划于年内竣工投运,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向河南输送清洁电力400亿千瓦时,将有力推动青海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建设和大规模外送,提高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整体外送消纳水平。

施工人员在±800千伏青南换流站开展GIS对接工作 邹建华摄

“作为青豫特高压工程的首端换流站,青南换流站对青海绿电外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省内风、光、水等大规模清洁能源将在此汇集,通过站内换流变实现交、直流转换并最终实现清洁能源打捆外送河南受端。”电气C包项目经理吴建平说。

据吴建平介绍,该站的GIS设备长760米,是目前中国国内单体结构最长的钢结构厂房,除了对安装洁净度的要求极高外,GIS全部设备安装精度都必须精准控制在2毫米之内。该套GIS成套设备安装30个断路器间隔,共计2350个单元,母线长度8400米,气室856个,安装难度极大。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换流站施工加强细节管控,施工现场除了加强人员管控外还设置多处防疫物品领用点,组织专人多批次开展消杀工作,青南换流站电气施工项目部于3月9日顺利复工。“虽然受疫情影响错失了冬季施工期,增加了施工难度,工期任务不变,但我们通过自主设计的《基于GIM三维模型的变电站精细化管控平台》进行精确计算,精心策划,科学调配人力及物力,最终抢回了失去的工期。”项目电气C包安全总监曹仕奇说。

±800千伏青南换流站GIS厂房全景李阳冰摄

施工项目部通过智慧工地线上管理,科学协调工程施工,将计算机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相结合,通过指挥中心系统、人员管理系统、视频监控、人员穿戴移动定位监测、识别考勤等手段,有效获取人员、机械设备、物资位置信息等,及时发现遗漏异常行为,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项目经理吴建平介绍智慧工地系统时这样说道:“说通俗点,可以将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模式比喻成到邮局寄信,信息传递速度与效率都相对低下,而智慧工地管理模式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传递速度与效率上有飞跃性的提高。这次GIS设备安装,通过远程定位系统得知施工人员具体施工位置,通过位置变化判断现场作业人员是否进入下一工作面,对我们及时发布有效指令有很大的帮助。”

为确保GIS设备高质量安装完成,施工项目部创新使用“厂房式+无尘化”施工管理模式,采用七级防尘措施进行设备安装作业。项目部自主研发的“可移动式电加热六氟化硫集中充气装置”,提升了充气效率。在GIS对接的作业面,首次引进使用“热风炮”加热,保证对接环境温度符合工艺要求。安装现场通过“空气粒子计数器”实时对环境颗粒度进行检测,确保对接过程符合工艺要求。除上述措施外,项目部还设制了防风沙全封闭围挡、设备现场喷淋除尘、人员进出厂房的除尘等多道防护措施。

智慧工地系统的应用,为后续工程建设如何更有效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后续,国网青海电力持续开发探索“AI语音智能”“远程操控”等新技术,提升工程施工效率,保证工程按期投运。(来源:国网青海电力公司 孙禹晨 李阳冰 邹建华)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