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安置新村新风貌

李兴发

2020年05月15日10:07  来源:青海日报
 

集中清理村内水渠淤泥。青海日报记者 李兴发 摄

五月的果洛,依然雪花飘洒,在它的洁白下,覆盖着的也有一个暖心和“洁”的故事。 5月8日,记者来到阿尼玛卿雪山脚下,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下大武乡德吉滩新村,是2017年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后的新村落。

在这片海拔3900多米,总面积达3.6公顷多的土地上,院子在整洁的村道两旁,有序地排列开来,展露出干净的水泥广场;广场中无论是塑像还是健身器材,风雪里总是以最靓丽的形象示人。在这雪山的幽美中显得那么恬静、和谐,仿佛浑然天成的一幅画卷。

德吉滩新村是由年扎、清水、尼青三个自然村易地搬迁合并而成。曾经这三个村分散坐落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在下大武乡副乡长扎西杰的记忆里,牧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搅扰过阿尼玛卿的美,“生活垃圾随意丢,村道两旁塑料袋、饮料瓶、烟头等垃圾随处可见,融化后的雪水裹着的不是牛粪就是淤泥……”扎西杰曾对此烦心过。 无论从新农村建设,还是生态保护,从哪个角度而言,整治“陋习”迫在眉睫。

2017年10月,当第一批易地搬迁户入住德吉滩新村,不能在新村里沿袭呈现不文明的“生活陋习”。于是,出台了《德吉滩新村易地搬迁管理办法》,规定“每户必须每日打扫自家庭院及周边环境卫生;每户人家必须参加全村卫生大清扫……” 当“陋习”碰上“村规民约”,情况变得简单了。就以打扫自家庭院为例:搬迁以前的保洁,只是把垃圾扫出大门随便一堆,大风来袭塑料、纸屑漫天飞舞;废水及粪便也是随心所欲地处理。如今,这些陋习均已被约束纠正,每户人家有了自己的环卫区,家里家外院外要求一致,生活垃圾也有了集中收集统一掩埋的措施。两年间,一日一扫家,每月清扫两次村院,让当地村民把“家”的概念,扩大到了整村的层面,保洁做到了家里家外“基本一致”。 “但做得还不够!”为达标,副乡长扎西杰带记者走进了村环卫工索南措的家。

今年29岁的索南措,在2019年加入了村环卫工的队伍。这支队伍的出现,是基于从2017年到2019年,两年的村环境卫生整治中,出现的村公共环境卫生被“冷落”,而特意组建的,成员均由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用意是巧的,一来为贫困户就业增收提供条件,二来村公共环境从每月靠集体清扫日保洁,改为了每天有人操心。 当了半年环卫工的索南措,如今一早起床穿上环卫服,去责任区打扫卫生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而就在这一年里,德吉滩新村环卫理念,从院落走向村落,又由村走向了村周边。 由西宁至果洛州久治县的西久公路与德吉滩新村擦肩而过,村环卫队承担起了两点间的环卫工作。“责任区看着是大了很多,但工作却轻松了不少。”索南措的话并不矛盾,三年的环境卫生整治,期间数以百计的环境卫生、生态环保宣传,早已在村民心中烙下了印记,村民们会将垃圾自觉地丢进垃圾箱,偶尔放置于草滩间的人,临走时也会带走随身的垃圾。索南措的工作家当也由此从笨重的扫把,改为了一个编织袋一双捡拾垃圾的手套,动作从扫转为捡。 来时未注意,去时才留意。当记者返回时发现,薄薄的积雪下真看不见一点垃圾。只感觉人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留下的只有文明的印记,却未遗留多余的痕迹。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