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海省印发《脱贫攻坚绝对贫困“清零”行动方案》,通过十大工作措施为贫困“清零”提供了保障。从实践来看,教育脱贫也将进入一个以转型性的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为特点的新阶段,教育脱贫的托底作用和基础作用更为凸显,兼顾质量和公平的精准教育脱贫将成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也是完善社会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武器。
(一)明确教育脱贫价值,为全面推进公平青海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脱贫的最终目的,不仅表现为帮助多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减贫脱贫,更体现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教育脱贫体现了差别正义原则和教育公平的理念。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已成既成事实,实施教育脱贫工程就是要弥补过去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教育投入和教育扶持方面的历史欠账,加大教育帮扶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落后的文化观念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办好适宜对路的教育,使他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使教育公平的发展成果惠及到每一个贫困孩子。这是构建社会公平正义的首要原则。其次,教育脱贫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人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来说,教育脱贫是从根本上赋予并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本权利,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保证他们都能平等的享有教育权等基本权利。
(二)厘清脱贫责任主体,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教育脱贫大格局
全面推进教育脱贫攻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各个领域,需要全面协调统筹推进,故而需要厘清主体的逻辑关系和关键环节。政府在我国脱贫攻坚中起主导作用。目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脱贫力量正在发挥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学校对口帮扶的主力军作用,紧紧围绕制约青海发展的诸多难题,扩大职业教育东西部协助行动计划、高校东西部协作招生名额、优化高校人才建设环境等,发挥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脱贫,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从事教育脱贫事业,发挥“希望工程”等脱贫公益品牌效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市场主体参与是提高教育脱贫精准性和效率性、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逐步搭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教育脱贫大格局,不断助力教育脱贫攻坚战。
(三)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精准把握教育脱贫核心环节
随着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扶贫逐渐由以物质投入为主的外源式发展转向以师资提质为主的内源性发展模式,教师在教育脱贫中的核心作用被充分肯定和重视。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成为教育精准脱贫庞大系统工程中的核心。因此,要进一步积极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兴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师质量提升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建设新时代扎根高原、富有理想、充满情怀、德才兼备、引领青海教育改革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首先,强化公费师范生制度,通过高考杠杆调节作用,继续扩大公费师范生招生范围,加大对师范生的资助和培养,实施具有青海农牧区特色的师范生教育政策,解决我省农村师资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的问题。其次,建立青海特色、民族特色的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和双语教师培养的新模式。教师教育的改革应鼓励和依托我省师范院校和师范学院等机构,借助认知科学与信息技术,和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高原分中心的优势,积极搭建“西部农牧区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构建教师教育创新体系为核心,把优秀生源的选拔、教师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师教育实习、民族儿童心理及认知特点等作为理论研究基础。第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力度和投入力度,完善省、市、县(区)的教研机构,在建立在职教师教研和培训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为他们量身定做地方化、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构建灵活开放的教研体系和培训体系,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定期接受培训,同时,教师培训应向农牧区倾斜,以缩小城乡教师差距。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教育脱贫提供技术支撑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有力支撑。我省早在2012年就已成立了青海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在多年的推进过程中,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并已有效运用于教、学、科研与管理等环节,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教育对人才的高规格、个性化需求,下一步应以“未来教室、未来教师、未来学校、未来教育”作为重点建设内容。首先,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深入落实《关于公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平台及其对口支援地区的通知》,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为抓手,增强教育网络与其他公共服务网络的开放度和信息交换能力,实现面向教育信息化的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互联互通、无缝连接和相关服务形式的有机融合。推动互联网+教育工程,发挥教育数据基础作用,提高全省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其次,做好服务设计,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共享。针对我省双语教师认知能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理科成绩提升等特殊教育问题,积极动员和整合高校内部各院系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探索通过信息化建立教师学习与学生成长的共同体,打造双语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库,在技术推进和教育教学方面有新的突破,增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脱贫的支持力度。第三,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在顶层设计中落实和设置教育信息化专门管理机构,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机制,引进和加强市场力量的参与和融合,提高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力度,强化在应用科技方面的创新工作,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转化力度。
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前提。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用教育为扶贫助力,才能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应继续秉持和推进“教育是最好的维稳和最大的发展”的治理理念,将教育脱贫作为阻断代际贫困的有效手段,凝聚一切智慧和力量,通过教育脱贫促进全民共享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