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援青视角

王大军

2020年05月11日09:35  来源:青海日报
 

  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42个县,1622个村,53.9万人全面脱贫摘帽。作为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重中之重,青海省向党中央和全国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奉献了青海样本。这是青海省脱贫攻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勠力青海脱贫攻坚的斐然工作成效,也是党中央援青帮扶工作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方面的现实体现。

  消除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放眼全球,几乎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救济穷人容易,给钱给物就行。“济”解决了眼前困难、暂时赢得了好口碑,后续的困难留给下任政府,确实是一个省心省力的办法,但却只治标不治本,效果难以长久。要消除绝对贫困,“济”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扶”。

  在这方面,青海省的实例鲜活生动。一是“济”得彻底。着力解决基本生活需求,让原来贫困的群众吃不愁、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脱贫攻坚过程中,青海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旧房改造,群众安全住房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失辍学适龄儿童应劝尽劝、应入尽入;大病患者得到救治,慢病签约实现应签尽签;安全饮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道路交通、大电网、通信设施、广播电视等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扶”得精准。授人以渔、稳定增收、持续发展、拔除穷根。青海省组织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能力、促进就业;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牦牛、青稞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的“新极点”;打造以刺绣、唐卡、藏毯、银铜器等为主的高原“青”字民族手工艺品牌;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让群众从资源股权收益;培育扶持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精准脱贫。三是“担”的挚诚。一边是党和政府强调要过紧日子,一边是把大量财政资金投入脱贫攻坚。2019年青海省落实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2.38亿元,这对于青海省来说,是巨大的付出和担当,为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数万干部下沉驻村,奉献在脱贫攻坚一线,结对帮扶、精准施策,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抛家舍业、砥砺前行,扶贫干部的责任担当最大程度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

  中华民族是讲奉献、讲担当、讲集体主义、讲团结互助的伟大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富帮后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表达。2010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省的重大战略部署,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34个中央国家部门、17家中央企业的900多名援青干部人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奉献高原,为推动新青海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党中央进一步强化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调整了帮扶结对关系,加大了援助扶贫工作力度,大大改善了深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条件。其中,13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向青海选派了挂职干部,落实了年度援助资金,有力助推了定点帮扶地区脱贫攻坚进程;2990个省、州、县定点帮扶单位协助实施了各类民生项目,747家民营企业与1822个村建立了结对关系,发挥扶贫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扶贫模式,村企合作、共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驻地部队认真履行扶贫职责,纾困济贫,谱写了新时代的“鱼水赞歌”。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首次整体消除贫困,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的崭新篇章。脱贫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脑子活了、能力强了、路子广了、信心有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悟。

  (作者为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党组成员、援青办主任)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