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国家公园原住居民生计研究 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下)

李 明  吕潇俭

2020年05月11日09:34  来源:青海日报
 

三、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

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创新,也是时代赋予青海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指出,“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看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极具典型和标志意义,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建设、管理目标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凸显我国国家公园特色。结合文章第一、二部分研究带来的启发,笔者认为,准确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问题,应充分认识原住牧民群众的特殊性、重要性,坚持“投资于人”,以牧民群众的可持续生计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行稳致远。这将有助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取得新突破,有助于寻找三江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无疑也会对世界自然保护贡献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

1.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反映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具有内在创造力,它创造了地球上适合于生命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因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二期工程的实施表明,生态功能的修复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仅就生态论生态、就生态抓生态。我们应看到,保护建设好三江源,只有不断提高当地牧民群众在整个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才能实现从“管得住”向“治得好”的转变。实践也证明,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一方面,三江源宏观生态格局总体继续好转,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开展农牧民培训和特许经营试点等举措,牧民群众已深深嵌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中,牧民群众正从放牧员、畜牧业的经营者转变为生态管护员、生态文明建设者,三江源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国家公园建设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集生态、经济、社会建设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这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把握和运用,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最完美的生态这一鲜明共识。可以展望,只要我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人与国家公园建设须臾不可脱离放在心上,充分尊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平衡演替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就一定能把握好人类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

2.充分认识原住牧民群众的特殊性、重要性是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前提。受独特自然环境影响,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已经和三江源生态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与自然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系统,特别是牧民群众积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对三江源整个生态系统形成了持久保护,至今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实实践看,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增强,保护好生态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统一的自觉行动。索南旺杰指出,生态问题难以仅靠治理措施与政策法规的出台而得到彻底解决,必须是人类深层次意识驱动和价值理念的根本改变。可以看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干部群众作为全球整个自然保护地体系原住居民群体中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其在生态保护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随着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在对“自然”研究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人”的研究,尤其要科学确定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确保将必需的原住牧民群众留住、留好,全面持续地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

3.“投资于人”是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动力源泉。国家公园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而人是保护行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实施者。但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处地区基层人才队伍薄弱,技术研发推广人才、特色产业人才、管理人才普遍匮乏。牧民接受科技知识、先进经营理念需要一个过程,加之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仍显不足,生产经营尚带有盲目性、滞后性。从杂多县昂赛自然体验项目试点看,人力资本的匮乏制约了以当地牧民群众为主体的特许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要实施好投资于人战略,努力把人口资源变为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在国家公园建设中我们应坚持投资于人,重点对牧民群众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提高牧民群众的人口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激活牧民群众生计资产,提升牧民群众生计能力,优化牧民群众生计策略,进而促进牧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要着力依靠特许经营制度,探索建立园区内牧民群众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渠道和经营收益分配机制,实现生态富民。要重视从法治、规划、制度的视角保障牧民群众的权益,进而从根本上调动牧民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夯实牧民群众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的根基,让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日趋充满内生动力。

4.牧民群众的可持续生计是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支撑。“小民生计,大国根基”。2005年8月,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致辞中指出,在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时要解决好牧民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内外自然保护地实践经验表明,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与人的生计改善做配合。生计推动保护,生态保护建设的基本目标达成是人民群众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牧民群众来说,可持续生计的实质是如何尊重和弘扬当地牧民群众的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解决好未来牧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科学推动牧民生计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耦合,进而形成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互动。从方法路径看,一是要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这一创举维护好、发展好,更好地推动牧民群众理性转型。二是立足牧民群众的生计资产现状,依靠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现有牧民传统生计进行优化提升。三是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特许经营机制实施,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型生计。四是健全完善纵向、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充分用好对口援青机制,进而借助外部力量推动牧民生计可持续。五是利用好《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的契机,进一步审慎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衡量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治理效能最重要的标尺之一也应是能否为当地牧民群众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计安排。恰如何思源所言: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独特的生态系统,而当地社区是最懂得其脆弱性,最善于适应其环境的群体。社区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的独特人地关系,理解与重新发现传统生计系统,有利于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管理策略,实现生态、文化、生计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