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矗立,牦牛在山坡上闲适地游荡,牧人嘹亮的歌声直上云间……这里是果洛藏族自治州。在这里,奔腾的黄河水清澈甘甜,皑皑的雪山和辽阔的草原相映,20万各民族群众之间紧密相连……
果洛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多民族群众和睦相处的聚居区,全州20余万各族儿女锐意进取,在这片7.64万平方公里的壮阔高原上,用青山绿水的底色、高品质生活的主色、高质量发展的亮色,绘就了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新画卷。
一直以来,果洛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高举各民族团结进步旗帜,民族团结之树已深深植根于果洛各民族人民心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改善民生: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玛多,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人口稀少,海拔4300多米,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
果洛州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从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30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占全县牧民总户数4329户的70.3%,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广大牧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三江源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地也将生态环保和脱贫攻坚、改善民生有机的结合起来,生态保护红利逐步释放。
牧民索索说:“我2012年正式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当地群众的环境意识也逐渐提高了。”
为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果洛立足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快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参股联建方式,建设36个奶源供应基地,白藏羊养殖基地10处,野血种牛养殖基地7处,饲草基地18处,中藏药材种植加工5处,蔬菜种植基地1处。整合各类资金近14242万元,建成生态农牧业产业基地77个,实现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州的目标,形成了“公司+合作社+牧户+基地”的产业化链条,增加牧民群众劳动收益。
选派干部驻村帮扶、投入资金因地制宜扶持合作社养殖、改善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果洛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一同谋划部署,通过项目资金扶持、扶持技能、落实各类奖补项目等多管齐下,凝聚合力,助力牧民群众脱贫致富。
落实政策:
为群众幸福添砖加瓦
走进玛沁县大武镇久美家园扶贫安置点的居民索南才让的家,屋子里整洁明亮,暖意融融,电视机、电冰箱、电灶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让我们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出行交通也方便了。”索南才让感慨道。
索南才让以前住在距县城近200公里的当洛乡,当洛乡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4℃以下,高寒缺氧,灾害频发。不只是当洛乡如此艰苦,玛沁县周边牧民大多居住在生态脆弱的三江源核心区,村庄四周被雪山环抱,牧民们长期靠着放牧牛羊维持生计,收入来源单一、生活不便。
针对牧民们的实际困难,玛沁县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2018年10月,索南才让从当洛乡搬出,住进了大武镇久美家园的新居。据了解,自2016年起,玛沁县采取政府统规统建、集中安置等模式,累计投资2.69亿元集中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11个,共建设安全住房1285套,惠及434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54.8%,新居入住率达100%。
牧民们进了城不再放牧,政府还采取劳务输出、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安排牧民就近上岗,支持自主创业,拓宽收入渠道。“搬进新家后,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工作。”索南才让说。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城镇发展的巨变,推动着果洛州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环境优化等诸多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牵引和助推作用。
从大山和草原的深处到城镇郊区,从游牧到定居,从帐篷、土坯房,再到崭新、宽敞的独院砖房……近年来,果洛州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创建作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和方式,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同心筑梦:
共创平安稳定和谐家园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进步史,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融合的走廊,藏汉交往的桥梁。
果洛州始终把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平安与振兴举措,扎实推进基础建设,打造了藏区区域之间社会治理新模式,成为果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携手周边地区各民族群众奔小康的靓丽名片。
2015年,达日县、班玛县将“平安与振兴”工程与加强“三基”建设相结合,根据省州打造“藏区党建长廊”的要求,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抓手,按照“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信息联享、发展联动、稳定联守”的思路,探索创新区域党建工作新模式,率先在班玛县知钦乡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年龙乡、达日县下红科乡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尼朵乡分别成立联合共建党组织,不断延伸党建触角,拓宽党建功能,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无缝隙的跨省党建联建体系,搭建起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使基层党组织在交流、沟通和协作上更加便捷,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共建、共管、共抓、共谋、共享”的良好工作格局。
如今,果洛州与各相邻省份各级党委均建立了跨省联合党工委和跨县乡联合党支部。通过互访、互学、互助和开展文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了思想“大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两地的产业合作和商贸来往,进而有力地维护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
目前,果洛州落实平安与振兴工程七批85个项目,总投资达5.76亿元,主要支持用于交界地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旅游事业发展、人畜饮水、道路以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方面。
传承发展:
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果洛,也是格萨尔文化生态的重要涵养地。史诗《格萨尔》是我国的“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称为“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果洛在史诗《格萨尔》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被誉为是格萨尔赛马称王的福地,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是《格萨尔》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更是全国惟一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果洛的风俗民情、民间信仰等地域文化与格萨尔文化形成有着紧密联系,并融合成为格萨尔神山圣水、精神信仰、生活习俗的文化现象。格萨尔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果洛各民族团结一心,相依共荣的文化纽带。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果洛州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格萨尔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2008年果洛州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中国格萨尔文化研究基地”。全州投资2500万元建设了全国首个格萨尔专题博物馆,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果洛格萨尔文化展示园,果洛州民族歌舞团排演了《岭·卓拉钦博》、《辛丹虎狮合璧》、《赛马称王》等剧目,形成了独特舞台表演形式的《格萨尔》剧。果洛州格萨尔文化保护工作,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外界关注的焦点,在全社会营造了民族团结、文化保护的良好环境。
果洛州文化、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对格萨尔说唱、写作、绘画、研究技能艺人通过特殊政策,转为国家工作人员或安排在公益性岗位,为艺人们解决了后顾之忧。目前,果洛州有25人被认证为《格萨尔》史诗传承艺人,有格萨尔狮龙宫殿、玛域格萨尔文化中心等8处民间格萨尔文化保护中心,24家格萨尔民间藏戏团,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氛围。
多年来,果洛在格萨尔文化研究层次、范围、深度方面大大向前推进。2018年,果洛州《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参加了由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以“歌声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与此同时,全州将《格萨尔史诗》内容编入课外读本、将传统民族舞蹈创编成课间操等形式,使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秘境果洛,正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探索走出一条以格萨尔为名片和标志,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的相融相通。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