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阳 范仲华 摄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要想成功,就不要轻易放弃,多坚持一步,就会多一些机会。”2019年被集团公司聘为技能专家的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员工张峰如是说。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是对青海柴达木盆地最形象的描述。高寒缺氧、人烟罕至的戈壁高原环境恶劣,井下作业更是艰苦。然而,从小在花土沟长大的张峰对戈壁高原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说:“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坚守,是张峰的信念,在平凡中非凡,是他的人生信条。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张峰常年驻扎在涩北一线,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一个个重要节假日在井场中度过,实现了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修井工成为一名油田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的蜕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奉献石油的初心使命。
在同事眼里,张峰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但凡井上遇到技术难题,大家第一个都会想到他。
2018年12月25日,寒冬腊月,涩北气田哈气成冰,41岁的张峰像往常一样,穿着一身棉工衣,前往各现场巡检。
“喂,张工,能不能来一趟马北。”接到同事林有庆打来的电话后,他立马乘车前往。
原来在马北作业区马107井试采作业中,该气井有5个层系,使用150修井机施工气井并打捞四个型号不一的桥塞,如果在打捞桥塞解卡后将会有井控风险,难度逐步增大,存在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难题,作为技术领衔的带头人,张峰在井场爬上爬下,与队长、技术员反复讨论,查找原因。深冬的井场寒气逼人,他的额头上却冒出细密的汗珠儿,因长时间站立,他的风湿性关节炎发作,但他依然仔细研究每一项工序,在现场查阅资料、制定方案,最终成功创造了“小马拉大车”的奇迹。
“作为井下作业工就要有‘铁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张峰常常这么说。
在台东2井水溶气先导试验的重点施工项目时,由于地层出砂严重,螺杆泵举升求产管柱被砂埋,测试工作被迫中止,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张峰连续工作96个小时晕倒在井上,被送回公寓基地仅休息了4个小时,紧接着又返回到台东2井现场,寸步不离守护着井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铁军”精神。
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收获。22年来,张峰先后辗转花土沟、涩北两地,但始终坚守在一线最艰苦的岗位,对修井的热情从未减退。参与的一线生产难题《关于冬季施工井口保温装置的问题》《关于工作液罐加装液位计的问题》《关于提升大修技术储备的问题》等项目年创效百余万元。先后获专利11项,创新成果28项,论文29篇。
谈起工作,张峰总是激情飞扬,可一谈到家庭,他却面露愧疚。“2019年,已经连续200多天没有回过家了,爱人怀孕都没能照顾。”但张峰深知,没有家人的支持,就无从谈起石油人的无私奉献,也正是有了这份牵挂,才让他在这片浩瀚的戈壁上有了无悔的青春。
选择了高原一线,就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路。这一坚守,就是22年。作为一名石油人,他坚持走技术成长之路,以严谨勤奋的态度为高质量修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2019年“首届全国油气开发专业石油钻井工和井下作业工职业技能竞赛”中,作为青海油田井下代表队的技术指导,为青海油田摘取大赛个人银牌1枚,铜牌2枚等多项奖项,突破油田竞赛历史最好成绩。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