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氧机是他的生活必需品

王湘琳

2020年04月17日09:46  来源:青海日报
 

  工作中的杨鹏举。青海日报记者 王湘琳 摄

  “对我来说,驻村的5年时间,村貌改变了,村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起来了,全村人的日子越来越好,我很有成就感。”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恰曲纳村第一书记杨鹏举说。

  4月7日,踏雪走进恰曲纳村,眼前的一切让人难觅“贫困”的踪影:一排排砖瓦房前是宽敞明亮的院子,一条条宽阔的硬化道路直通家家户户,环境干净整洁,氛围欢乐祥和。

  而走近村里百姓才发现:最大的变化其实在人心,人心思齐、人心思进蔚然成风,这里变成了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曾经,恰曲纳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草山少,虫草资源少,贫困面大,脱贫难度极大。在全村88户276名贫困村民看来,致富脱贫是一个实现不了的梦。

  2015年,甘德县江千乡人大主席杨鹏举被派驻到恰曲纳村,成为了这里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

  一开始,很多困难是他始料未及的,天天吃酥油炒面、干肉,冬季住在四面透风的帐篷;夏天,皮肤被晒得通红“刺疼”奇痒,不几天就脱几层皮……但这些苦,并没有吓退杨鹏举。

  在恰曲纳村,他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踏遍了每一片草场,了解大事小情,在他的《扶贫工作日志》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了村里88户村民的家庭基本情况。

  经过与村民的接触和交往,他明白一个道理——解开贫困村工作难题的那把“钥匙”,就是“感情”,对牧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熟悉环境之后,村里的经济建设如何展开?留守老人儿童以及残疾人的关怀如何做到位?怎么帮扶贫困家庭?杨鹏举开始在心里一一盘算。

  才让吉是恰曲纳村二社的村民,因为无草场,无牲畜,家庭困难,无收入来源,加之一个人带着2个孩子,生活捉襟见肘。杨鹏举得知这情况后,决心举全力帮助才让吉摆脱贫困。

  杨鹏举来到易地搬迁地,联系到项目经理,给才让吉找了份日工资150元的工作。之后,他每个月抽出两次去看望,自己掏钱给才让吉和孩子送去衣服,每年协调乡上给才让吉解决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如今,才让吉生活有了保障,她的脸上也绽开了久违的笑容。

  “我要感谢杨书记,是他改变了我家的贫困面貌,不然我根本不敢想会有今天的生活……”才让吉激动地说。

  一件件暖心的事拉近了杨鹏举和牧民们的心,“有事找杨书记。”已成为江千乡干部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他们,把这位干部切切实实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看着村里一天天发生的变化和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苦点累点都值得。”杨鹏举说,驻村这段经历,他感觉自己像一颗种子,深深扎在牧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吸收养分、生根发芽……

  在驻村的日子里,他积极给牧民办理户口,为贫困户联系工作,不厌其烦地为前来办事的牧民讲解政策。不管什么时间,群众随来他随帮。

  2020年春节,他的工作日历上除了“扶贫”外,又多了一项工作:带领村民抗击疫情。自疫情发生以来,杨鹏举主动请战,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他第一时间把全村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党员先锋队,带领党员走村入帐发放宣传单,摸排走访。

  每天带领党员和村医上门监测体温和心理疏导。他还组织党员在出村路口设置交通劝导卡点,24小时执勤,对外来车辆及人员严密管控。

  在江千乡干部的记忆深处,杨鹏举的生活是朴素的,他住着不到六平方米的半间房子,里面除了一张床,一套紧挨着床的办公桌椅,一台电脑,一些图书表册外,最显眼的就是一台医用制氧机,每次晚上加班时,他就吸上一会儿氧继续工作。

  “我和杨书记在江千乡共事四年了,由于在4000多米的高海拔超负荷工作,杨书记患有高原高血压症,心脑血管病、肺心病等疾病,制氧机是他的生活必需品,这两年来,宿舍的制氧机都被他用坏了两个”江千乡党委书记塔松说。

  在杨鹏举的人生字典里,从来就找不到“清闲”和“无为”几个字。如今,恰曲纳村已经不再是那个家底为零的贫困村了。村内基础设施便利,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未来的日子里,杨鹏举将继续带领大家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