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大“行”

——海东脱贫攻坚风尚篇

赵睿 张多钧 姚斌 罗珺

2020年04月17日09:36  来源:青海日报
 

在青海农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情、红白事、宗教方面的支出也水涨船高,农村陈规陋习成为阻碍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制约乡村振兴的进程。

“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宴请随礼风、浪费攀比风、婚丧旧俗风、封建迷信风交织呈现的背后,反映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封建思想遗存较为普遍,面子文化盛行,缺乏长效管控机制。广大群众深受此社会不良习俗之害,却受制于诸多因素跟风,难以除弊革新。

治贫先治愚。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移风易俗成为“必答题”。

近两年,海东市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广大群众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诸多乡村在富起来美起来的同时,乡村文明程度明显增强,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团大绳先找头

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专题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就在海东各区县结合中央讲话精神,就移风易俗进行前期调研之际,互助土族自治县县长安永辉回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向阳村的老家,为父亲办理后事。“我们村2016年制定了移风易俗新规,规定白事用酒在30元以内,烟10元以下,用熬饭待客,搭礼30元。”据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因为缺乏政策依据,存在侥幸心理的村民对新规并不配合。这一次,作为领导干部的安永辉不折不扣执行了新规,此后各家都效仿起来。

俗话说,一团大绳先找头,捆在一起牵着走。实践证明,去除繁琐礼仪,丧事一样办得庄重,办得有人情味。不仅减少了支出,减轻了家人操持的辛苦,扼制了攀比之风,同时更加凸显了仪式的意义。党员领导干部示范表率,进一步增强了群众丧事简办的信心,清新的民俗乡风随之而起。这股在民和县吹起的移风易俗清风,后来经过互助县在全县层面的深入实践逐渐推广。

2018年初,海东市文明委印发了《海东市关于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对移风易俗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区(县)各乡镇以婚丧事简办工作为突破口,要求村村红白理事会全覆盖,通过创新组织领导、创新思想宣传、创新制度建设、创新文明规范、创新试点示范等有效举措,立足破旧立新,坚持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引导广大群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

因势利导重创新

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试点,组成专题调研组,形成了《关于对互助县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调查与思考》的调研文章,在县委《调查与研究》上编发。为探索一条符合群众意愿的移风易俗之路,结合工作实际,确定哈拉直沟乡作为县级试点乡,先行先试。

2019年6月6日,一场破除陋习、树立新风正气的移风易俗“新风行动”在哈拉直沟乡正式启动。几天后,村民陆续收到了《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信中“婚事新办尚新风、厚养薄葬传孝义、喜事小办见真情”等内容一下子触动了大家。各村纷纷把“婚丧喜庆公约”纳入《村规民约》,建议各村彩礼总数控制在6万元以内;婚丧嫁娶酒席不能超过15桌,每桌成本控制在600元以下;喜事办席不超过1天,丧葬活动控制在3至5天;非亲随礼不超过100元等新规内容,在各村引发了一阵热议。

“一生中遇上的红白喜事就那么多,宁穷几年不穷几天。”费家村的费连发起初对新规并不看好。70岁的他做了30年“大东”,眼看着这些年村里不少人为办事借钱甚至贷款,现在“新规”要降低办事标准,大家心里欢迎,可这个头谁开呢?

党员干部先开了头。6月中旬,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全体村民的见证下,带头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随后,村民以户为单位纷纷签字,并将《一封信》和《承诺书》张贴在家中,让全家人都知晓。这下,村民心中的脸面“包袱”算是能放下了。“干部和我们都签了字,遇上事这么办,就没啥不对了”,白崖村的巢林业说着,声音却不太有底气。

一个多月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村民苏守金的岳父去世,他按照“新规”:填写了《申报表》,在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的动员下,没有请乐匠、法师,随礼最多只收了100元,宴席改成了“四菜”+熬饭,送葬路上没有给侄子和外甥“散钱”,最终花了一万多元。“从五六万元到一万多元”的消息很快在全乡传开,后来各村办白事也都依规实行。

然而,红事的推行就没那么顺利,最大的难点就在“彩礼”上。“我们到办喜事的家里去沟通,结婚不是‘一锤子的买卖’而是两个人一起开始新的生活,为了结婚背上一身债,这生活的起步就有问题”,费家村党支部书记马占怀和理事会成员讲的道理村民都能认同,可一比较心理就失衡了。

新规出台前,村里结婚女方彩礼以10万元起价,降至8-6万元,大家总觉得吃亏了,要从外村娶媳妇的家庭更是担心对方会不答应。“这些顾虑都是群众的心结,但道理在哪都是通的,遇到外村人不配合的,我们就到他们家去做工作。”马书记告诉我们,他们与丹麻镇一未婚妻的家人沟通,最终双方按“新规”欢天喜地成了婚,无债一身轻的小两口进城务工日子越过越红火,知道的村民们无不感慨。

新俗化雨润民心

不仅在互助、民和,至去年底,海东市各区县皆完成制定操办红白喜事的指导标准和章程,颁布《村规民约》《“新风行动”监督委员会章程》等相关制度,形成市、县、乡、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动机制,各级宣传部门和文明办与民政、宗教、公安等部门协调联动推进,各有特色亮点。

平安区注重从教育引导入手,制作宣传片,深入各乡镇宣讲,红白理事会成员、驻村干部组成宣讲团,召开群众大会宣讲,并入户走访。三合镇寺台村村民将移风易俗新规融入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周大婶嫁女儿》,群众喜闻乐见,很受欢迎。

乐都区全区354个村和10个社区,实行《村规民约》修订、红白理事会章程和婚丧嫁娶费用标准等分类指导。以碾伯镇为例,42个村和8个社区规定“红事”每桌10人不超过500元;“白事”奏哀乐,戴黑纱或白花,待客不用酒等。至目前,全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近千例,各村皆建立“红白理事会”。

化隆回族自治县对涌现出的巴燕镇下地滩村、甘都镇牙路乎村、群科镇安达其哈村、昂思多镇玉麦街村、德恒隆乡牙曲村等10个村的先进红白理事会、段生梅等8户“婚事新办带头人”和赵顺龙等2户“丧事简办带头人”进行宣传表彰,有效发挥了典型示范引导作用。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针对中央专项扶贫巡视组提出“结婚费用过高”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移风易俗工作若干补充意见》,明确婚礼花费标准。同时,根据县域内藏族、撒拉族、回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实际,对具体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三年前我在循化做家纺生意的时候,有家姑娘办喜事买了300条被子送客人,我所有的库存都不够只能加班加点赶工。”韩忠祥是循化人,经商多年的他理智地认为此风气不可长,果断决定转行。而今,他深感移风易俗是利民的大好事。

顺民意,而可厚民生。据统计,2018年以来,海东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等1.93万起,节约开支超过2亿元。经过综合治理,全市红白事盲目攀比、农村“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婚丧嫁娶、迷信活动等不良社会习俗得到有效遏制,形成了新风俗,培育了清风气,营造了各民族勤俭和谐的精神家园。

面对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的陈规陋习,目前海东市正以六个“强化”为抓手,即强化宣传引导不放松、强化制度约束不动摇、强化村民自治不削弱、强化“德”“法”兼治不偏移、强化示范引领不间断、强化文化服务不缺位,坚持驰而不息、常抓不懈,激活强大的生命力,以乡风正促乡村兴。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