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吹响美丽乡村建设“集结号”

2020年04月10日09:05  来源:青海日报
 

2019年河南县举办的那达慕大会吸引许多游客前往,活动结束后草原上滞留了大量垃圾,当地牧民群众自发留下来清理垃圾。河南县宣传部供图

3月26日,河南县一家超市里,售货员将群众买的东西装进红色的布袋子。本报记者 王臻 摄

3月26日早晨,环保工人正在河南县城的马路上清扫垃圾。本报记者 王臻 摄

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村前干净的公路。本报记者 王臻 摄

3月25日,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村寇永秀正在打扫自家的农家小院。本报记者 王臻 摄

我省是全国最大的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国土面积大省、生态大省,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3月10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通报表扬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深入开展2020年村庄清洁行动的通知》,对全国106个措施有力、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予以通报表扬。我省湟源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榜上有名。

荣誉的背后是全省高位推动、全面部署的政策支撑,以村庄清洁行动作为突破口,全面动员、全面开展、全域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3515个行政村和游牧民定居点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置;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的村庄占全省行政村和游牧民定居点总数的78%。

一个是湟水河上游的交通咽喉古城,一个是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南端的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从种田农户到放牧牧民,两个清洁行动县,以有力的措施、突出的成效,吹响了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集结号”。

从县引导、乡镇实施、村管护,看湟源环境蜕变之路

2013年,在湟源县政府的协调下,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村实施了整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大部分村民被安置到距离县城1.5公里处的纳隆村和纳隆口村接合部,紧挨公路边。

3月25日早上9时,记者来到麻尼台村,站在村活动广场向公路对面望去,统一的砖红色大门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门前的水泥硬化路几乎看不到垃圾和尘土,路两边有专门的排水道,环保员白生英正在清理垃圾。广场一侧一个大型垃圾桶不同于之前见到的,既没有难闻的气味也没有堆放成山的垃圾,周围是干净的泥土,桶里也只有少量垃圾。

湟源县波航乡党委书记李怡青介绍说:“像这种大的垃圾集中收纳点,50户一个,尽量放在农户集中的地方,垃圾满了,环保员会与垃圾场联系,及时进行清理。”

除了每周五村里的环境保护日,每天村民在打扫好自家门前卫生的同时会自发打扫巷道公共卫生,这种自发性源于环境变好带来的益处。

今年52岁的寇永秀和丈夫刘志庆在自家院里开了7年农家乐,小有名气,而生意的红火不仅是两口子手艺好。“以前在山上住,没有垃圾车也没有排水道,集中堆放的垃圾经常无人问津,生活污水也随地泼洒,那时候一刮风,黄土夹带着塑料袋吹得到处都是。再看看现在,街道里看不见塑料袋,垃圾桶闻不到异味,我们有水厕,有排水道,还有专门的环保员,在干净的环境里生活,自己心情愉悦不说,客人也愿意来,这可比住楼房舒服多了。”勤劳的寇永秀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巷道卫生,然后把农家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等待客人的到来。

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就是发动好群众,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自开展全国村庄清洁行动以来,波航乡围绕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公共设施、整洁村庄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开展工作。目前,全乡河道治理2000余米,栽植苗木花卉5000余株,清理河道违法建筑14处,临河拆除公共厕所五处,有保洁队伍14支。同时,通过周五环境保洁日,动员在家的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到卫生整治活动中来,群众积极性提高了,基本上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李怡青说。

与麻尼台村一样,湟源县东峡乡新民村易地搬迁的村民也在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优美的环境里过好日子。告别了以前的脏乱差,现在家家都有水厕,村里的污水处理站更是解决了原来污水乱倒、污染湟水河的问题,村里还为来往的游客修建了公厕。

从工作机制入手,措施保障入题,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为导向,以“县引导、乡镇实施、村管护”为思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直是湟源县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制定了《湟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全覆盖、全保洁、全收集、全处理,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启动以来,率先完成146个村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调动了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中的主体作用。”湟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利青介绍道,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集中开展“全县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村庄清洁行动”,共清运垃圾3.58万吨。

16年“禁塑”,河南打下环境改善坚实基础

绿色是青海的生态底色,也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发展的靓丽幸福色。

3月底,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海拔3600米的河曲草原还未返青。公路两边绵延的黄色草场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辽远而美丽。

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腹地,河南县是全省境内草原保护最好的地区。

驱车驶进河南县城,从宽阔的柏油马路到拥挤的小巷窄街,“干净”是惟一的形容词。记者发现所见之人手里都提着一个红袋子。“这是16年前政府颁布‘禁塑令’后,塑料袋的替代品,可循环使用、易降解的布袋子。”河南县农牧水利科技局局长张鹏飞告诉记者。

2004年以前,河南县城到处垃圾满地,草场网围栏上挂满了各种塑料袋,遇到大风天气,塑料袋满天飞。不易降解的塑料袋不仅严重污染草原生态,还危及到了牛羊健康。

2004年,禁止销售、提供、使用塑料袋被列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16年,限制使用难以降解的一次性日用塑料品被纳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从小在河南县长大的尕藏卓玛深有体会:“不管是自己家还是商店、超市,不用塑料袋已经成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家家都有红布袋子,都会有意识地循环使用,看着这几年草原越来越美,我们更意识到保护生态是责任也是义务。”

罚款、监管、出资定做纤维布袋,政府一系列硬措施,让“禁塑”成为河南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部分,通过“禁塑”工作的不断延伸,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生态有机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把生态保护自觉放在生产生活的第一位,也为河南县村庄清洁行动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河南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欧拉羊繁育基地,村民正在羊舍将羊粪装进袋子,等待专人收肥。作为畜牧大县,牲畜粪便清理是清洁行动的重要工作之一。

“现在一袋羊粪能卖两元钱。”张鹏飞说,没有通过人工干预的牲畜粪便降解时间很长,并且大量粪污对于牧民来说是一种负担,原来哪有坑填到哪,处理不好会污染草原,现在标准化养殖,合作社集中收集牛羊粪便,卖给有机肥厂制作有机肥,经过加工的肥料不仅绿色环保,而且降解速度快,有利于草的生长。

清理牲畜养殖粪污等废弃物5000余吨,清理河道沿线垃圾20余吨,实施乡村道路硬化300余公里,结合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建设完成交通沿线等改厕任务1327座,全县发放分类垃圾箱5000余个,垃圾桶1000余个,有效改善牧区人居环境……

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一优两高”“打造山水黄南、高质量推进‘三区建设’”战略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河南县以“禁塑令”治理“白色污染”,以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全域无垃圾示范县”、以县级干部责任田、“清河行动”、“环境日”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河南县生态文明建设。

【视点短评】

让美丽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是中国的根。干净整洁有序是一个村庄给人的美好印象。村庄清洁行动促村容村貌提升,拉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面上推开的序幕。

作为生态大省,我省本着“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能办成事”的原则,以村庄清洁行动作为突破口,全面动员、全面开展、全域覆盖,调动各方力量积极行动,省级19部门印发了《青海省农村人居环境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在“三清一改”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青海实际,增加治理柴草乱垛、棚圈乱搭、粪土乱堆等“治六乱”内容。截至目前,村庄清洁行动已在我省所有行政村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清理农村生活垃圾近102.95万吨,清理村内水塘823口,村内沟渠数量14181.87公里,清除村残垣断壁2.67万处。

农村环境整治是久久为功的过程。实施村庄清洁行动要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合理设定行动目标,科学确定重点任务。在“三清一改”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因地制宜的好做法好经验。

实施村庄清洁行动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断激发农民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抓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培养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传统不良生活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主动投身村庄清洁行动。

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的基础上,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补短板、谋长远、压茬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让新时代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让美丽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