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最浓在田间

——春耕见闻平安篇

王颖

2020年04月01日09:05  来源:青海日报
 

春天丰收的蕨麻。

菜农正在温棚里培育露天蔬菜苗种。

农民正在储存中药材苗木。

春意最浓在田间。

眼下正是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海东市平安区坚持防疫生产两不误,有条不紊地开启春耕备耕模式。田间、大棚、示范园里,育苗、除草、翻地,一派繁忙……

据了解,自2月15日开始春播以来,平安区共储备和调运各类农作物种子69.95吨,商品有机肥1.61万吨,农膜5吨。截至目前,已播种410公顷。对全区42个行政村供应商品有机肥6015.1吨,占任务的37.4%,川水地区已全部供应完毕。

“云春耕”成新趋势

3月25日,记者在平安区三合镇祁新庄村露天蔬菜基地的大棚里看到,基地负责人田柳英正在和三三两两的村民忙着往营养基质盘中播撒蔬菜苗种。

“今年,我种了些新品种的重庆辣椒。”田柳英对记者说,她是地道的重庆人,已经从事露天蔬菜种植近二十年了,“在这里种植的蔬菜一般比外省要晚一个多月上市,也能相对卖个好价钱。”三年前,田柳英来到青海,与当地村镇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种植品种多样的蔬菜。

一年之计在于春。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农民逛农资大集的旺季。然而面对今年“见面难”的新情况,这些种植大户又该如何把准市场脉搏,产出好品质?

“我们可以从手机客户端看专家‘田野直播间’,今年,我就是在一些农业网站上了解最新的信息,改变了种植品种。”田柳英说:“这次育苗的辣椒新品种,品质口感都很好,如果试种成功,经济效益会很不错,销路根本不用愁。”

走访中,记者看到,“指尖上的服务”正在帮助越来越多农户。三合镇党委副书记孙万新说:“去年这时有不少专业科技员到基地指导,而今年技术指导多半是从‘面对面’转到‘线上’。为不误农时,我们建了微信群,种植户可以和科技人员随时联系,育苗播种期间,由技术指导员适时打开微信视频,全程参与指导农民育苗。”

“如今,大山里的农民也跟上了云时代的步伐,真正体会到网络的好处。”孙万新笑着说。

感言:这个春天,各地农技人员通过网站、手机客户端、公众号、微信群等开展“线上”指导服务。记者打开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看到,农技推广人员和有关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的专家可以随时为农民、种养殖专业户解答技术难题、提供远程问诊。

越来越浓的春意在广袤田野铺展开,“田野直播间”“云课堂”正在贯通农业生产全过程,农民与科技、与市场的距离在不断拉近……新变化悄然酝酿,不仅在绿意盎然的土地上,也在辛勤耕耘的农民心里!

让春耕变“春收”

就在河湟谷地的农民忙着春耕时,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的蕨麻已然喜获丰收,村民由春耕变“春收”。

记者走进寺台村看到,田间地头里,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挖一颗颗饱满的蕨麻,随后整齐地分装在篮子里,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位于祁家川流域的平安区三合镇一带土壤肥沃、硒含量丰富,海拔较高日照时间较长,这里种植出来的蕨麻无论品质和口感都更优质。种植大户杨显萍一边忙着农活,一边对记者说:“之前这边大多数地里种的是小麦、洋芋、油菜籽一些传统的农作物,两年前,我们去门源考察时看他们种植的蕨麻产量和效益都很不错,就有了试试的想法,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一起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杨显萍说,在每年3月到5月的除草期和丰收期,有近三十多名来自周边村庄的农民在这里务工,每人每天有近百元的收入。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陈占清便是其中一员,她说:“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既能挣上钱也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去年,我仅在这里拔个草、收蕨麻就挣了七八千块钱。”

看着这片丰产的蕨麻地,杨显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每亩≈0.067公顷)收获蕨麻150公斤,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一公斤至少60元的价格出售,一亩地能赚9000元钱……今年他们的蕨麻产业肯定是大丰收。

感言:这个春天,当各地忙着春耕备耕时,一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山村却进入了“春收”季节。

记者看到,在一栋栋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丰收的喜悦亦是扑面而来,农户们忙着收割、采摘、筛选收获的辣椒、西红柿、菜瓜……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郁的菜叶香味;工人们则忙着给收获的蔬菜打包装运,发往省内各大超市、农贸市场。 随着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我省很多农村正展现着从春耕到“春收”的新图景。

乡村干部助力忙

去年,平安区古城回族乡沙卡村村民祁存录在自家马铃薯窖储存了几十吨马铃薯,主要来自于全乡各个村广大种植户,趁着全国开始恢复生产,就联系了新疆的客户,按市场价正常出售,保障了收益。

马铃薯覆膜种植是古城乡主要的种植产业,这几天,古城乡党委书记车桂平连同部分村支部书记加强电话联系,准备让三合镇仲家村马铃薯种子扩繁基地提前预约订购马铃薯良种,同时抽空查看秋覆膜破坏损坏情况,下一步好安排马铃薯秋覆膜补铺工作,为即将进行的种植做积极准备。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当前,抓紧解决影响春耕备耕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生产不误农时是农村的头等大事。古城乡党委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社、田间地头,讲政策、拉家常,帮助群众协调解决种子、有机肥等实际困难,鼓励群众全力开展春播备耕生产。

记者在平安区古城乡的一处中药材种植基地看到,十几名农民正在地里忙着种药、覆膜。车桂平和驻村扶贫干部也在田间地头,正在与午憩的村民并肩而坐,把党的惠农强农政策和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关的好声音传达给农民。

“这边的药材种植几年了,现在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乡党委副书记马迎旭告诉记者:“党参、当归等药材种植,让农民不仅有了土地流转费,还有了农闲时期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调整,调高了效益。为了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古城乡将一家中草药企业引进了古城乡,实现了产品就近的粗加工。

依托得天独厚的山地资源,近年来,古城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广阔的田地资源大做中药材种植文章,逐渐将荒土地变成财源滚滚的“绿色银行”。目前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66.67公顷,成为古城乡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

感言:这个春天,受疫情影响,春耕显得有些不一般。记者看到,平安区古城乡党委与驻村干部冲在第一线,带领广大群众采取各种“硬核”举措,有序推动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根据实际,强化田间管理,积极筛选苗种,开展各项春耕备播工作,努力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备播两不误。在这场的特殊考验中,乡镇村党委干部主动跑腿,当起了农民春耕备耕的“后勤兵”。

□文、图 本报记者/王颖 通讯员/祝美甲

(责编:王红玉、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