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损失的时间追回来

——走进企业复工复产第一线

马振东

2020年03月02日08:36  来源:青海日报
 

海西华汇钢结构生产车间里,留厂工人正加班加点恢复生产。 本报记者 马振东 摄

疫情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场战斗,正在瀚海戈壁争分夺秒同时推进。

2月24日,走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工业园,眼前的繁忙一如往常。

位于园区内的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宁静却充满秩序,没有了聚在一起交流讨论的科研人员,少了几个来来往往的身影,工作人员都戴着口罩,守在自己的岗位。

“从早上进厂、开工,再到吃上午饭,每天要过十几道关。”在海西华汇,因为疫情,员工们迎来了史上最严防护措施,过消毒池、测体温、定时喷洒消毒水、分时分批就餐。

复工复产,“安”字当头。公司总经理金红祥说,按规定做起来繁琐却是必需之举。“现在公司都是在手机上开视频会议、发布通知,除了生产部门,我们已经取消了所有不必要的人员接触。”

为了保障顺利开工复产,海西华汇从外地调拨采购了一大批防疫物资,现在公司对外来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允许进入,每天公司安排专人对公共区域消毒杀菌,上下午各一次。每天三次对员工进行体温测量,一旦发现不明发热员工,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管委会。复工几天来,企业运转一切正常。

穿过安静的办公区,走进华汇风机塔筒生产车间,眼前尽是一片“工业之美”。 伴随着操作人员按下一个个电钮,焊花飞溅,机声隆隆,厚重的钢板材料在机器设备灵巧的旋转压制中,成为制造风机塔筒的半成品,随之又被巨型吊车吊往下一道工序。

“我们生产的风机塔筒都是年前就下好的订单,供应的都是咱们省内,州内的新能源企业,疫情防护要做好,订单也不能耽误,目前我们正全力以赴加快生产……”

眼下,全省各地企业纷纷开工复产,作为省内规模较大的风机塔筒装备制造企业,华汇如果不能全面恢复产能,将会影响一大批新能源项目的建设进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正月初六开工的海西华汇延迟复工。企业生产节奏被打乱,大部分外地员工还没有回德令哈,3月订单交付在即,怎么办?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安排了200多名本地员工和留厂员工陆续进场。从复工命令下达那一刻起,装配、加工等各大生产车间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产能。”金红祥说,虽然目前员工数量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但这并不影响企业复工的精神劲头。

杨少波便是留厂员工中的一员“大将”。负责钢结构焊接的他已经在海西华汇工作了十多年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德令哈人,杨少波早已把海西华汇当作了自己的家。

今年春节,他选择与一大批员工留厂过年,而这一批人也成了特殊时期企业复工的重要劳动力保障。

“闲了这么多天,终于要进入‘战斗’状态了,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杨少波一边熟练地干着手中的活,一边说。“时间不等人,人手不够,就用工作效率来补。”这几天,杨少波和同事们都自愿加班加点,只为了能够尽快完成订单。

“虽然开工晚,但工人们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完成订单抢回了一些时间。”金红祥介绍。

“能够顺利地开工复产还真少不了疫情防控工作组的同志们,这些天工作组的成员就在我们企业办公,指导我们进行疫情防控,帮助我们进行复工审批、物流报备,为我们尽早开工复产节省了不少的时间。”疫情发生后,海西州先后抽调数百名党员干部,成立了34支疫情防控组进驻企业,指导协调企业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

面临人员短缺问题的企业不止华汇一家,为此,海西州和园区管委会坚持“关口”前移,在西宁火车站设立临时接待站,帮助返程人员分批有序集中返岗,据统计,目前全州企业现有在岗26062人,近期返岗8732人,占总用工人数87%,基本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在获悉最新一批外地员工即将返岗时,金红祥的底气更足了:“有了用工政策的支持,我们就能放开手脚保障生产了,争取加班加点,把损失的半个多月的时间追回来!”

(责编:王红玉、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