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格尔木2月13日电 (杨阳 李莎莎)这是一对普通的党员警察父子,一个52岁,一个28岁;一个从警35年,一个从警6年。这是一个难忘的春节,原本聚少离多的他们,却在防控疫情一线共同奋战、共同坚守,诠释着党员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的初心。
“这两天特别想我儿子,快二十天了,我就抱了那么半个小时,等疫情过去了,可别回家孩子都不认识我了。”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不难看出周瑞强内心对儿子、对家人的思念。
今年28岁的周瑞强是格尔木市公安局盐桥路派出所的一名党员民警,打小周瑞强就对爸爸那身警服充满了向往,大学毕业后如愿考入警校,成了光荣的人民警察,继承了父亲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也“继承”了父亲那份忙碌。
“天亮了,眼都没能合过,警情虽然处置结束了,可这心里还是不踏实,这又是一个接处警的无眠之夜。”回想起大年二十九那天的工作,周瑞强至今记忆尤新:那天有一名从武汉回来的学生,当时疫情还没有全面爆发,疫情防控还没有明确的工作方向,但对于武汉回格人员,我们公安机关这一块已经开始密切关注了,当时我们把这名学生带到医院进行了相关检查,确定没有任何异常后,对他采取了居家隔离的措施。
最近类似这样的接处警工作,对于周瑞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每天深入所在辖区的检查站、社区、村镇等地,和其他一线防疫工作人员详细登记责任区住户信息、检测人员体温,监督、随访“居家隔离”人员……“这段时间,我和我的同事们基本吃住都在单位,很多同事和我一样,孩子都还小,想孩子了,大家也都是拿着手机和孩子视频,这是我们的工作,没办法,即使想家想孩子,我们也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把眼前的疫情防控好。令人欣慰的是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市民群众都很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这为我们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周瑞强说道。
疫情就是命令,自大年二十九至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同为人民警察,坚守岗位是周瑞强和父亲的职责,更是共产党员无悔的使命和担当。十几天没见过面了,说起儿子,“老警察”周晓刚十分自豪:“孩子子承父业,我的内心还是很高兴的,这么多年来,他默默无闻奋战在一线,对得起共产党的培养,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平时很少对儿子的工作给予评价的周晓刚表达了难得的肯定。
面对疫情,作为森林公安,有着多年经验的周晓刚主动请缨,每天带队外出巡护,前往察尔汗人工湿地、金鱼湖、渔水河等野生候鸟栖息湿地进行疫情防控检查工作,确保“不漏一处”。连日来,周晓刚的脚步遍布野生动物栖息的每寸土地,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死亡让周晓刚的心轻松了许多。
“这几年,咱们格尔木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越越多,野生动物自然死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许多市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会捡拾一些动物死体,有些甚至会食用。我们森林公安一直在加大巡山力度,确保这些野生动物死体能够及时得到无害化处理,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我们更是加大了巡山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确保细致到位、安全无恙。”周晓刚一边在察尔汗人工湿地检查,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这几天我和儿子都没好好回家,特别是儿子,十几天了,就前两天回去了一个来小时,这个工作确实是忙,可咱是党员,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就是要冲锋在前。现在这个形势也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说实话,我们能把工作干好,多亏了妻子和儿媳,这么多年忙里忙外,我们工作忙顾不上,家里大事小情全靠她们。”说起家里,周晓刚除了愧疚,更多的是感激:“没有她们的支持,我们的工作也做不好,没有她们的理解,我们家不可能有两个警察。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周晓刚父子俩尽职尽责、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成大爱,成为了最美的“逆行者”,用他们的热情诠释了共产党员那颗最赤诚、最火热的初心。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