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医疗队员在武汉抗疫最前线。
省司法厅供图
1月28日,青海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第一批驰援武汉的17名医疗队员奔赴抗疫最前线。他们中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26岁,在重大疫情面前,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他们毅然决然,共同选择了险境逆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和监狱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支撑他们的,不仅是医者救死扶伤、警察服从命令的职业操守,更有来自众多亲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走近英雄的家人,听听他们的心声。
妻子的心声
赵广珍、华岚春,是援医队员窦炜、瓦永禄的妻子。两对夫妻都有一个共同点,同在青海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上班,同时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医院提出赴疫区支援的申请,都有过2003年抗非典经历。对丈夫此次远赴武汉抗击疫情,两位妻子的表现格外淡定和豁达。
赵广珍说:“在重大救援面前,窦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次都是主动请缨,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参与抗震救灾39天,这已经成为他的职业习惯,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未得到去疫区前线的机会,但非常支持窦炜的做法。”
而对丈夫瓦永禄参加武汉疫区支援行为,作为妻子的华岚春也始终表示支持。她说:“瓦永禄有过2003年抗非典经历,具有一定的防疫工作经验,希望在疫区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更多的人,我和家人为瓦永禄加油。”
李珺,援医队队员孟建斌的妻子。对丈夫支援武汉疫区,李珺表示自己和家人给予了全力支持。她说,在举国上下抗击疫情的艰难时期,大家都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丈夫尽己所能,专心投入到医疗救助工作当中。同时她让丈夫放心,自己会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照顾好。
韩雅茹,援医队队员张镇的妻子。谈到此次医援行动,韩雅茹对丈夫张镇表示理解,她说眼下全国各地都有疫情,作为医务工作者无论在哪都要担当起抗击疫情责任,丈夫到武汉只是换了个地方而已,按照现在的医疗救治水平,只要防护措施得当,安全不成问题。她希望丈夫张镇不要担心家里,照顾好自己,早日平安归来。
王婷婷,援医队队员徐有伟的妻子。夫妻俩是大学同学,对徐有伟到武汉抗击疫情,同是学医的王婷婷给予了很大支持,她认为这次丈夫参加医援队,既是考验,也是历练的难得机遇,希望丈夫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虚心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
丈夫的心声
韩晓明,援医队队员李学英的丈夫。在妻子和他商量做出去武汉疫区的决定后,韩晓明没敢告诉远在四川的母亲,怕70岁的老人受不了。但是后来母亲还是获得了消息,出他意料的是老人完全持支持态度。对妻子去武汉疫区,韩晓明是坚决支持的,他认为这既是治病救人,也是为青海争光。他寄语妻子把培训的要点、重点记在心里,发挥多年临床经验,规范操作,把青海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作风展示出来。
李发福,援医队队员杨艳的丈夫。李发福谈到,我和我的家人支持杨艳的选择,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医护人员就是战士,况且杨艳学的是护理、呼吸专业,专业的人就应该做专业的事。谈话中了解到杨艳和李发福有一双儿女,大儿子今年12岁,小女儿只有3岁。杨艳没去武汉前,孩子的学习辅导、日常照料基本上都由杨艳来完成,如今照顾儿女的责任落在了李发福的身上,对此,李发福没有丝毫怨言,他说,比起杨艳他们的工作,自己的这点累算不了什么。
韩彦龙,援医队队员孙智娜的丈夫。谈到孙智娜时,韩彦龙说,我支持妻子的决定,在国家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刻,她带头报名参加抗击疫情医援队,我由衷地为妻子感到骄傲!他请妻子安心工作,在救治一线注意自身防护,家中的老人和孩子自己一定会照顾好。
吴永峰,援医队队员雷登琴的丈夫。吴永峰是一名军人,在武警果洛支队服役,夫妻俩有一双可爱的双胞胎儿子,今年3岁,平时由雷登琴和岳父岳母来操心,妻子到武汉后,看管孩子的责任就落在吴永峰和岳父岳母身上了。作为一名军人和共产党员,吴永峰非常支持妻子的做法,他说这是命令,也是责任,自己将全力支持。
杨全福,援医队队员赵彩霞的丈夫。杨全福谈到,医院下发去武汉疫区的通知后,妻子就主动报了名,自己完全支持妻子的决定。唯一担心的是妻子的身体,因为妻子身体不太好,需要大量喝水或服用药物。为此,他专门跑到医院购买了足够妻子吃两个月的药品。
父母亲人的心声
李晓凤,援医队员李漾的母亲。“李漾毕业于青海大学医学院,学的是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是很要强的孩子。这次接到赴武汉疫区抗击疫情任务后,李漾非常激动,出发前夜自己动手剪头发,还说要把平时所学用到疫区,历练自己。”李晓凤说道。谈起内心的感受时,李晓凤说不担心女儿是不可能的,但为了抗击疫情,为了千千万万人的安康,李漾的做法是值得的,做父母的惟愿女儿平安归来。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李漾90岁的奶奶已在医院住院治疗近两个月,父母没有把李漾去武汉的消息透露给奶奶,怕她担心。
李成林,援医队员李新明的父亲,一位朴实的农民。在谈到李新明去武汉疫区的事时,老人说:“孩子非常懂事,这次决定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孩子说,这次疫情是全国性的,好多省的医务人员都到了武汉,自己想报名参加,为国家做一点贡献,同时也是一次锻炼。我们尊重孩子的想法,希望他好好干,给医院、青海人长脸。”
刘靖芳,援医队员刘靖凤的妹妹,是一名小学教师。刘靖芳话语不多,对姐姐这次去武汉抗击疫情表示支持,她认为这是医生职业的担当,她希望姐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照顾和保护好自己,只有自己身体健康了,才能救助更多的病人。
孩子的心声
“把这个留给爸爸,爸爸回来后让他吃。”这是瓦永禄去武汉后,14岁的大女儿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女儿对爸爸的牵挂和思念。瓦永禄的妻子华岚春说,自打丈夫离家去武汉后,大女儿一下子懂事了不少,作业按时完成,家里的活抢着干,平时自己上班后,主动照顾5岁的妹妹。
“快看,电视上有我爸爸。”张镇刚10岁的儿子在电视上看到爸爸后,手舞足蹈地向妈妈喊道。看到这一幕,韩雅茹内心生出一丝愧疚。丈夫去武汉的当天,刚好也是儿子的生日,因为清晨就要出发,丈夫没顾上给孩子过生日,对此,丈夫和自己都心存内疚。
“我要找妈妈,我要妈妈。”杨艳去武汉后,3岁的女儿天天喊想妈妈,在家里到处找妈妈。
“爸,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您是一次又一次踏上征程,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0年的玉树抗震救灾,这次您又踏上了征程,目的地是武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您一直是我人生的楷模,是我学习的榜样,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平安,愿您早日凯旋。”这是窦炜在上海工作的儿子的心声。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 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