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王颖

2020年02月05日08:51  来源:青海日报
 

 2019青海省金融业主要指标增长

社会融资总量

2019年1-11月,全省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155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992.50亿元,是去年全年融资总量新增额的9.34倍。

银行信贷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54.1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145.42 亿元;绿色信贷余额2048.15亿元,绿色信贷覆盖率达30.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双基联动”贷款余额152.87亿元,惠及农牧户87.01万户。

地方金融从业机构

小额贷款公司——截至2019年12月末,省内小额贷款公司72家,资产总额54.72亿元,1—12月实现净利润0.14亿元;贷款余额49.44亿元,全年新增贷款15.68亿元,为全省804户“三农”、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支持。

融资担保机构——省内融资担保行业法人机构68家,在保责任余额215.02亿元,担保放大倍数约2.1倍。

典当行业——省内典当行46家,2019年1—12月新增典当总额3.99亿元,典当余额2.06亿元。

区域性股权市场方面——青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412家,2019年新增挂牌企业30家,成立以来累计实现融资28.13亿元,积极为省内民营、小微企业提供“股、债、贷”等综合政策服务。

□文/本报记者 王颖

2019年,对我省金融行业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保持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整体稳健;保险、证券、期货、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7”类地方金融从业机构发展有序;地方金融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省金融部门直面压力、迎难而上、奋力攻坚,金融业主要指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区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有一池活水,发展就有一片天地。

千方百计“保增长、优结构”

在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的小木屋度假村,负责人王孝忠告诉记者:“度假区在经营模式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村集体统一集中流转土地,由公司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村集体以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公司管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通过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并让农户以入股分红及在企业务工的方式增加收入。”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王孝忠也申请过贷款,但因为缺乏足值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贷款,于是多次红着脸去求亲靠友。就在他一筹莫展时,青海农担为他带来了第一笔贷款。“虽是首次申请,但整个担保流程十分顺畅,而且全程重信用、轻抵押,手续简单。我们一定做好产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王孝忠激动地说。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自身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越来越多的银行资金流向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据了解,我省金融部门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积极向各总行争取支持规模,着力加强多元化资金要素保障,引导推动供给结构优化,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稳定运行,助推企业降杠杆、减负债、提效益。间接融资方面,努力扩大对我省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54.1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145.42 亿元;绿色信贷余额2048.15亿元,绿色信贷覆盖率达30.21%。“双基联动”贷款余额152.87亿元,惠及农牧户87.01万户。直接融资方面,深入实施资本市场“强基工程”,抢抓科创板政策机遇,加大培育辅导力度,助推企业多渠道融资。截至2019年11月末,省内33户企业完成直接融资192.77亿元,指导青海银行成功发行15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推动我省首笔10亿元双创债和1.1亿元绿色金融租赁业务成功落地。

有力有序“防风险、治乱象”

“担保链风险的化解,解除了我们头上的‘紧箍’,让我们能够放开心、迈开步,踏踏实实办好企业。”西宁市某电缆企业为其他企业担保贷款,由于贷款企业违约导致自身受牵连。正当该电缆企业为到手的订单可能失去而焦急时,省相关金融、银行部门研究纾困帮扶渠道,顺利帮助企业化解了担保链风险,使该企业的经营情况明显好转。

金融安全是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防范和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紧扣党中央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部署要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稳步推进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引导各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我省实体经济。2019年,先后深入8个市州、11个县、11个乡镇、13个行政村、15家金融机构和19家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摸清地方金融发展主要问题和风险因素,连续组织召开全省金融形势通报会、金融领域风险防范会议。通过金融领域“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活动,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切实做到与企业共度难关。

稳步推进“强监管、促改革”

行走在高原大地,一条条承载着贫困地区百姓希望的公路向远处延伸、一栋栋建好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鳞次栉比,一户户农民在企业与合作社发展中受益……金融扶持精准扶贫的成果正在显现。

自获批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省以来,我省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综合协同推进“扶贫、网络、信用、绿色”等四大普惠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提升,有效助推了全省扶贫攻坚与生态保护。

记者从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获悉,2019年,我省不断完善普惠金融组织架构,推动各银行成立普惠金融服务点或专营部门。并且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从严把准入关口、强化日常监管、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引导促进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同时,发挥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贴近基层、接近群众的优势,督促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监测、预警,并加强对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培训和指导,着力提高地方金融监管的整体合力。2019年,还积极推动湟中、乌兰、泽库、民和、尖扎等7家农信社成功改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0%,全省30家农信机构中已有29家改制成为农商银行。

创新思路“重引导、提效率”

在2019年底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紧抓机遇,协助省内29家参会客户共与外商企业洽谈200余轮次,10余家企业与外商现场签订意向协议,为推进我省企业持续发展,与优质外商建立长期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近两年来,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通过跨境撮合对接会,累计带领省内40家中小企业参会,与国外企业“一对一”开展对接81场次,确定合作意向27项,帮助省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入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为省内小微企业提供了展示风采的国际平台。

“金融部门在企业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援手,现在我们不仅度过了难关,还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遇。”海东市伊达餐饮管理投资有限公司主管马丽萍激动地说。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部署要求,我省金融部门积极促进政银企精准对接。其中,围绕青稞产业、绿色产业和工业园区组织开展融资服务专项对接会和专题协调会议10余场,协助省政府、全国工商联成功举办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金融服务民营经济专场论坛,撮合民营和小微企业与各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金额32亿元。组织开展“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等主题宣传活动8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7万余份(册),播放防范非法集资公益广告40万余次,发送公益短信1000余万条。举办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金融专题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555人次,进一步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和金融从业人员运用金融思维、金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省经济实现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攻关年,经济发展的“稳”和“进”离不开金融的“助”和“推”。

为此,全省金融部门将聚焦“以金融发展促经济发展,以金融稳定促经济稳定”的总目标,“担当为要、实干为本、发展为重、坚守底线”,着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为我省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