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青海时刻系列报道

西宁市城中区:点滴数字折射基层行动力量

2020年02月04日16:21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西宁2月4日电(王红玉) “报告指挥部,目前已排查宾馆酒店375家”“今日劝返人员25名”……在西宁市城中区,自疫情发生以来,每天都有一个个数字产生,有的会被上报、汇总,有的被淹没在工作中。在纸面上,数字只是数字,但对基层抗疫一线而言,一个数字,或许就是一个故事,是一串串不停歇的足迹、一个个顶着寒风的身影、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说,折射着来自基层的行动力量。

20000,一名一线工作者每天步行的步数

20000步,是一线排查、宣传工作者每天的步数。“有车能带一段的话可以少走一点,一万多步,其他时候,每天的步数都在两万以上。 ”2月4日,城中区文化馆抽调参加防疫工作的金伟说。几天前,他被抽调到社区协助宣传入户工作,后来又参加了联合检查组,一家家排查宾馆酒店,一家家询问、登记。而许多社区工作者和执法人员,比他参“战”更早、走得更多,两万步只是保守的数字。统一指挥、多级联动、联防联治,自1月底开始,他们已经像这样走了十几天,不敢漏过一个小区、一座楼宇、一户居民,一个排查点。

正是有了这两万步,才有了一户户被敲开的屋门,有了一张张居民手中的宣传单,一张张登记表才能被填写得清清楚楚、满满当当,辖区市民才更有共克时艰的信心。

691,全区各社区劝返点的总数

691个劝返点,是全区各个社区设置的劝返点总合。疫情发生以来,城中区用最快的速度将人员下沉,设置劝返点,特别对物业不完善的老旧小区重点“照顾”,织成了一张全覆盖无死角的人力防御网。

两名或三名志愿者,一张桌子,桌上放着登记本和笔,忍着寒冷和困倦全天候坚守着,这就是一个点。而691这个数字,并不仅仅是691个点而已,它意味着,这样的情景在辖区同时、同步存在于691个地方。它还意味着,有几千名守点人员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这背后,又是多少个家庭的故事。

守点是枯燥的,也是艰苦的。从天蒙蒙亮守到夜幕笼罩,守点人员每天最享受的,就是晌午那一阵太阳,可以去去身上的寒气。晚上八点,天已黑透,城中区饮马街街道一处老旧小区前,一位志愿者忠实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戴着帽子,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偶尔动动脚暖一暖,身后贴着简单有力的八个字:“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她的“战友”们,正和她一样,在夜色中伫立。

300,连续赶工制作的防护服数目

一线最缺的是什么?物资。300件防护服,这个数量并不大,但对一线医务人员来说,却弥足珍贵。多一件防护服,就能让医务人员多一份安全,不用为了节省防护服而忍着不喝水、不去卫生间。

这300件防护服,是城中区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西宁市箱包皮件厂党支部11名党员职工连续赶工做出来的。自大年初二开始,他们主动放弃了假期,先后为红十字医院、西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湟中县人民医院承担防护隔离服的赶制工作。放假期间,制作原材料十分紧缺,人手也不够,但他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材料不足到处找,人员缺乏党员顶,在最宝贵的时间里,赶制出了珍贵的300套防护隔离服,送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50,一名排查人员每天拨打电话的平均数

城中区防疫指挥部综合协调组,除了协调各类工作,还分担着电话核实武汉回宁人员情况的任务。50,就是一名工作人员每天拨打电话的平均数。

作为城中区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中的一个环节,这项任务细小而单调。每个电话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核实姓名、年龄,从武汉回宁的日期,航班号、车次,体温,身体情况。大多数受访者都很配合,但也会有人觉得烦,“社区已经已经核实过了,你们老打电话干嘛?”

“同样的问题被问好几遍,别人烦其实也能理解。但排查不怕重复,就怕有空档,我们接到的是死命令,绝不能漏掉一个。所以必须做细一点,不耐烦就多解释几遍,打不通就重复打。”工作人员说。

为了尽量不影响对方休息,电话拨打分时段进行,早上打到12点半,中午休息时间不打,下午三点左右再打,晚上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打扰,“特殊时期,希望大家能理解”。

四个数字,四个侧面,四条战线,同样的意志,同样的努力。假如能从高处俯瞰,你会看到,美丽的古城里,遍布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或着制服,或戴红袖套,亦或把党徽别在心里,正在迎着疫情,努力负重前行。这,就是基层的行动力量。

(责编:王红玉、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