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乃亥人的“歌舞路”向远方延伸

栾雨嘉

2020年01月19日09:39  来源:青海日报
 

索南卓玛和艺术团成员们。

索南卓玛指导艺术团演员们练功。
索南卓玛供图

  1月中旬,记者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文化馆。贵南县石乃亥民间艺术团的演员们身穿艳丽的藏族服装,面带微笑、神采奕奕。他们脸上写满自信,正跟随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沉浸在美好的歌舞世界中。

  今年57岁的石乃亥民间艺术团团长索南卓玛一边拿着手机录像,从屏幕里专注地看着演员们的表演,一边用左脚打着拍子。时不时,她的身体也会跟着节拍律动起来,随之,双脚也会在原地踏起小碎步。她的动作驾轻就熟,风采依旧。

  演员们的排练结束了,她才有片刻的休息时间。她说:“这些演员们铆足了劲为春节的表演做准备呐!我现在岁数大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年轻演员上,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跳着舞蹈致富,跳着舞蹈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南文化。”

  索南卓玛对石乃亥民间艺术团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她说:“我13岁就被招进海南州民族歌舞团,然后就一直做演员、编导。25岁的时候我嫁到贵南县沙沟乡石乃亥村,这里的村民们能歌善舞,似乎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那时候石乃亥村特别贫穷,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山村。村民缺衣少药,老弱病残多,很多孩子没有进过幼儿园,村民中文盲也多……”索南卓玛说。

  1997年,索南卓玛在海南州民族歌舞团当编导。她说:“当时有一个去北京参加演出的机会,演出10天,如果表演得好还能跟对方长期签约。我在村民中挑选了23个人组成了一支民间舞蹈队,我们在北京表演了舞蹈《走出大山的姑娘》《欢腾的草原》《草原上的小伙子》等。”

  “大家都格外珍惜这个机会,那次演出村民们穿着马靴,跳得既卖力又认真,练习时甚至都把地毯跳烂了。没想到,这次表演引起了轰动,之后我们隔三岔五地收到一些邀请演出的订单,二十几名演员的演出队有些应接不暇。”她动情地说。

  索南卓玛意识到村民们擅长歌舞是一笔文化资源,那为什么不成立一个专业的组织,专门培养、输送文化人才呢?这个想法在她的脑海中逐渐变得清晰,1998年,石乃亥民间艺术团成立了。此后,随着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演出的订单越来越多,石乃亥村“藏舞之乡”的声名渐渐远播,石乃亥村外出表演的演员也就有了第二批、第三批,他们演出的范围也由北京不断向上海、山东、四川、西藏等地扩展……

  这些年,石乃亥民间艺术团先后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单位,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贵南歌舞”被评为青海省六大劳务品牌之一,还曾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个个奖杯,一项项荣誉,是成绩更是鼓励,石乃亥民间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艺术团腾飞了,随之而来是当地村民的好日子。索南卓玛说:“我们通过培训演员、导游和服务人员,按照每个地区的需求规模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文化输出。演员外出演出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他们也学着做生意或者组乐队。像仁青卓玛、德格叶现在都成了小有名气的歌手,他们都是从我们团走出去的,现在发展得都特别好。后来除了本村的,还有邻村、邻县甚至云南、甘肃、西藏的人也慕名专程来到我们艺术团观摩学习。”

  艺术团表演的歌舞内容丰富多样,有藏族服饰展示,也有古朴典雅的宫廷乐舞,历史悠久的传统藏戏,欢腾潇洒的民间欢舞等等。索南卓玛说:“现在,我们建立了集招收、培训、输送、演出、创收为一体的文化务工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之路。今后,将继续为农牧民文化创收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