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阳光”温暖阳坡山村

赵睿 韩忠明

2020年01月11日09:57  来源:青海日报
 

村民韩松迪格在自己的饭馆为食客拉拉面。

阳坡山村干部查看育肥牛养殖情况。通讯员 梁正贤 摄

在海东市平安区距石灰窑回族乡政府2千米处,有一个地处浅脑山地区的纯回族村——阳坡山村,有124户664人,80余公顷耕地,实际只半数可耕作,每年粮食收成勉强够温饱。

那时,村民年均收入不足2000元。“穷,没钱也没本事,挣不上个光阴,只好混日子啊。”村民马福俊说。村民大多住土坯房或老旧房,下雨天屋里摆满锅碗瓢盆接水,下雪天要穿厚棉衣、裹破棉衣才不哆嗦。村里只有一条泥土路,雨雪天就出不了门,成了名副其实的“山中孤村”。

脱贫攻坚激活穷村

2015年,阳坡山村成为了石灰窑乡党委、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扶贫工作队摸家底、查贫困、听诉求全面调查贫困情况,识别核定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171人。

随后,道路硬化的项目在阳坡山村落地实施,让群众看见了发展的希望。“修路前我半年不下山,现在一个月能去乡上两三次呢。”村民马宗仁指着远处的硬化路说。

三年间,阳坡山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39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道路,有了投资14万元修建的村级文化小广场、一座网络信号基站、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和党员活动室,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公共服务的便利,危旧房改,阳坡山村逐步成为“美丽乡村”。

乡党委、乡政府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展各类形式的培训、主题宣讲及专题感恩教育等活动,宣传推广在平安区脱贫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来引导村民转变观念。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联姻帮扶干部积极争取项目和机会,帮助村民打消顾虑、重拾信心、开拓思路,激发了他们的发展内生动力。

新头脑念活“致富经”

村民的观念转变了,“思变”动力越来越足、发展思路也越来越多。牦牛养殖业是阳坡山村的传统产业,村民也有养殖育肥的经验。但都是各户分散养,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无法形成稳定的增收产业。

据此,村“两委”计划在村里建一个集中养殖小区,把村里散养牦牛集中养殖,“以抱团规避养殖风险,既可以缩减养殖的支出,也解放了村里部分劳动力增加收入,形成长期稳定的增收产业,一举多得!”村党支部书记马宗山说。

这个想法很快在村民中达成了共识,也得到石灰窑乡党委、政府的认可。2017年,在平安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单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帮助下,阳坡山村用两个月筹得养殖小区建设资金302万元,一座占地面积1.67公顷、年可出栏牦牛1500-2000头的养殖小区建成投产,后期还累计投资约100万元用于建设和维修。注册资金50万元成立了阳坡山村养殖有限公司,运用“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名村民在养殖场务工。“养殖小区的年利润在200万元左右,我们每年大概能赚10万元。”当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福俊,今年养了70多头牦牛,收入将近15万元了,成了养殖大户。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意经”也被激活了,各种“点子”不断迸发,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有拉面好手艺的想开店,困于资金不足。时年17岁的韩松迪格到东莞市的一家拉面店当跑堂,但辛苦一年的收入刚够一家六口人糊口,多年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定要开家自己的拉面馆”。

近年来,平安区把“拉面经济”作为全区性的重要产业之一。给像韩松迪格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圆梦的机会。在精准扶贫政策和拉面产业扶持的“双重”帮助下,阳坡山村有拉面技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每人5400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互助资金、农商银行530小额信贷、村镇银行富农贷款等支持,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创业梦。全村37户村民在广东东莞、湖北武汉等城市开上了自己的拉面馆,年均增收达到15-20万元。不久前,韩松迪格开着一辆卡罗拉车回村,还在城里买了房。

“我们村各类金融贷款和资金扶持的覆盖率达到了95%,想发展产业不愁没资金,我们还联系就业局、农业局开展了技能培训和养殖培训,让每个村民都有致富本领”。驻村“第一书记”戴乃雄说。

好生活促村民心向党

好日子带动了精气神,也把村民与党员干部的心凝聚得更紧密。马宗山把握这一契机推动党建工作开展,利用固定党日,组织党员和村里年轻人学习党章党规、扶贫惠农政策等,让群众了解党、认识党、走近党。

干部们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用全心全意为民解忧、谋幸福的行动,带动和影响了一批村民想入党,尤其是年轻人和致富带头人积极性特别高。

“马书记,我想入党。”村民韩进录带着《入党申请书》找到马宗山,表达了积极要求入党的愿望。现在全村已经有15名党员,他们是村民眼中致富的“先锋”和“带头人”,村民都想与他们看齐。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村集体经济“破零”、光伏产业、平安驿-袁家村文旅产业,使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持续受益、长期增收。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阳坡山村的发展热力越来越有劲。

(责编:陈明菊、杨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