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讓顏值變價值 以人氣聚財氣

宋明慧 王臻 陳晨
2023年11月14日10:05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青海首個“樹蛙部落”。青海數字鄉村運營公司供圖

油嘴灣景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景區供圖游客被下川口村桃花源景區內的桃花吸引。資料圖片

油嘴灣美景。 景區供圖

  行走在交錯縱橫的鄉道上、風景宜人的山野間,感受流水潺潺的愜意、樹木蔥蘢的暢然、風吹麥浪的喜悅,從鄉土風景裡讀懂鄉愁,尋找向往的“詩和遠方”。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青海,隨著農業優勢不斷彰顯,農耕文化不斷挖掘,旅游業態不斷豐富,鄉村旅游多向發力、多點開花,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讓鄉村聚人氣又聚財氣。

  山區變景區

  山花爛漫的夏季,正是青海的旅游旺季。記者來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和鄉麻吉村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置身於花海間,山野被濃綠包裹,處處皆美景。景區的運營不僅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更帶動了鄉村產業提質和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特色小吃售賣者、景區工作人員、農家樂經營主……村民從旅游發展中獲得商機,在家門口做生意,也見証了景區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青海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的成長之路。

  互助縣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董事長任臣義欣慰地說,通過七年發展,油嘴灣從最早單一的花卉觀光,發展成為了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鄉村旅居、特色美食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

  記者清晰記得,2017年冬日,站在荒蕪的地頭,任臣義描繪著未來的發展藍圖:以鄉村旅游產業振興鄉村,讓麻吉村成為望得見水、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地方。今天,隨著業態不斷豐富,麻吉村探索出“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任臣義用一組數據點明了鄉村旅游的顯著帶動效應:景區入股村民達到115戶近600余萬元,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大轉變。

  “我們引導廣大村民到景區務工,村民開辦的農家樂和道路沿線的小吃攤點,讓當地更多的群眾享受到鄉村旅游帶來的紅利。目前,村裡農家樂達23戶,年營業收入300余萬元﹔景區沿線攤點45戶,年營業收入180萬。自2017年至今,村集體累計分紅近90萬元,村民股東累計分紅300余萬元,鄉村旅游業已成為麻吉村的主導優勢產業,也成為未來鄉村振興的產業依托。”說到這裡,任臣義無比欣慰。

  生態保護優先前提下發展鄉村旅游,青海的花海旅游熱度持續走高。

  如何以差異化推動產業增值?任臣義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針對青海鄉村旅游季節短、同質化、業態單一等短板,深入調研后,籌集200余萬元打造集夜市、美食、燈光秀、篝火晚會為一體的夜游新模式。自今年7月7日燈光秀開演以來,景區實現夜間旅游綜合性收入120余萬元。

  再次來到景區,欣賞完花海的美麗后,游客楊先生說:“山上觀光游玩,山下品農家飯,走進村庄體驗農家景,這裡真的是大變樣了!”

  將田園自然風光與鄉土文化緊密結合,不斷豐富景區旅游業態,原先的撂荒山地實現增值變成了致富田。從山村變景區,村裡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游產業讓大家有了更多出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蒸蒸日上,收入比之前至少要翻一番。

  “我們在全省率先取消景區門票限制,補充和提升了景區內部消費項目,擺脫了對景區門票經濟的依賴,打造了敞開式鄉村旅游景區,讓油嘴灣成為游客想來就來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當其時,任臣義對景區發展充滿信心。“未來,我們將向著鄉村民宿、農事體驗、鄉村康養的目標努力奮斗,把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培育成麻吉村的支柱產業,帶領老百姓通過參與產業發展建設家鄉,爭取把麻吉村建設成鄉村振興‘樣板’。”

  風景變“錢景”

  今年5月,青海西寧鄉伴樹蛙部落揭牌開業。旅游旺季,帶著對全省首個“樹蛙部落”的滿心好奇,記者前往採訪,一探究竟。

  到達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斜溝鄉上窯洞庄村,順著村路,一個小彎兒后車輪拐上山坡,不一會兒便到達了目的地。

  眼前是擁抱自然的親切之景。山水間的“樹蛙部落”,是一處遠離城市喧囂的愜意之地,四周雪山巍峨、山巒青翠、樹木蔥蘢、流水潺潺。

  青海數字鄉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李萍文是項目的負責人,據她介紹,“樹蛙部落”是大通縣與鄉伴文旅集團合作建立的東西部協作文旅示范項目,總投資1206萬元,共建設樹蛙特色民宿三角屋6棟、360度沉浸式景觀的荷葉屋2棟、公共服務區1處,力求打造夢幻場景和沉浸式體驗的度假樂園。

  “自開業以來,我們以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通過研學、團建、暑期營等方式,接待來自大通本地、省內及北京、上海、西安、蘭州等省外旅客約5千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近50萬元。每月接待人次和營業收入均呈現增長態勢,7月營業額環比6月增長120%,8月環比增長200%,單月收入超過15萬元,平均入住率超過70%。”李萍文說。

  可以說,對比近年來熱度較高的游花海、浪山等,“樹蛙部落”是青海鄉村旅游的“升級版”。這是大通縣以發展和升級溝道經濟的新實踐,帶動全域實現了鄉村振興農業創意升級、文旅融合發展、高端精品民宿田園綜合體發展。

  “樹蛙部落”獨特之處在哪裡?李萍文認為,依托生態環境、山水資源促進經濟發展,不僅打破了縣域內茶園經濟同質化發展的壁壘,而且從一開始著眼於高端市場,打造住宿、餐飲、研學為一體的旅游項目,和山下的農家樂等業態形成鮮明對比,讓游客在這裡實現了更多元的選擇。

  “我們在大通縣全域內選定村集體經濟薄弱的行政村,每年將結合實際按照收益的6%實現經濟量化兌現到村集體經濟中,實現所有農戶均受益。同時,為周邊村民提供50個就業崗位,通過務工為鄉親們拓寬增收渠道。”李萍文說。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東西部協作文旅示范項目,“樹蛙部落”發揮產業效能,在帶動周邊村子乃至縣域經濟發展上發揮了一定作用。

  憑借曾經經營農家樂的精湛廚藝,來自上窯洞庄村的馬春梅如今是“樹蛙部落”的一名廚師,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每個月6000元的工資是家裡一份穩定的收入。在她眼裡,鄉村旅游讓鄉親們換了一種新活法,“沒想到家鄉變成了景區,這些山水樹木成了我們致富的保障。旅游的人多了,大家掙錢的門道多了,收入也增加了。”

  “樹蛙部落”在兩山中間一條狹長的溝道中,優質的自然條件成為最大賣點,隨著游客紛至沓來,上窯洞庄村和周邊村子都獲得了直接或間接受益。上窯洞庄村黨支部書記肖生玉說:“發展鄉村旅游,土地實現‘變現增值’,在帶動村裡老百姓就業的同時,還能帶動農畜產品銷售,三大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斜溝鄉7個行政村的共同進步,聯農帶農機制也進一步深化。”

  搶抓戰略機遇,山水資源成為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也成為富民增收的厚實“資本”。

  產品變產業

  品相好、口感佳、耐儲運,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下川口村的桃子遠近聞名。

  瓜果豐收季,走進下川口村,村民馮金明家的0.4公頃桃林裡,一個個拳頭般大小、透著鮮亮的紅色桃子,沉甸甸地挂滿枝頭,空氣裡彌漫著果實的清香,格外誘人。

  “我們使用的是無污染的農家肥,種出來的桃子品相好,口感更好,每天來採摘的游客絡繹不絕。”馮金明告訴記者。

  每年從花季到果季,是青海的旅游旺季,也是當地桃農的忙碌期。當地村民緊緊抓住發展的機遇,依托自家桃園為游客提供吃喝玩樂賞一條龍服務,足不出村就能獲得可觀收入。

  作為村裡的老桃農,望著眼前收益甚好的桃林,馮金明感慨道:“種了30多年桃子,過去不懂經營,桃子的品種也不好,加之桃林周邊都是不太好走的砂石路,每年摘下來再運到附近的集市上售賣,一斤最多賣個8角錢。”費時費力又賺不了錢,馮金明一度想過放棄。

  轉折從馬場垣鄉決定發展鄉村旅游開始。

  “政府給桃林修了路,還有不少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為我們選品種、解難題,鄉上打造的千畝桃林讓這裡成為遠近聞名的‘桃花源’。桃子成熟的時候,有人甚至開車100多公裡,專程來我們這兒採摘哩!”說起現在的變化,馮金明臉上溢滿喜悅。不僅果實期有好收益,花期也有來自省內外的游客到桃林賞花看風景,馮金明和其他果農還會抓住這個時期擺攤掙錢。

  栽培新樹種,完善基礎設施,打造超過100公頃的“桃花源”……馬場垣鄉下川口村種植桃子由來已久,但是“桃經濟”真正發展起來,卻得益於鄉村振興的大力推動。如今,鄉村旅游與特色果園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旅游服務業迅速增長,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桃甜心更甜。”馮金明用一句話道出心中的甜蜜。因為品質改良,他們的桃子名氣大增,除了游客採摘,現在還有了電商下鄉,銷路更不成問題。旅游+採摘+市場銷售,他家桃林今年收益近12萬元。記者了解到,今年旅游旺季時,下川口村共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桃子淨收入戶均2萬元。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地理位置優勢,探索“生態+產業+旅游”的新模式,下川口村積極轉變農業生產結構,以特色產業為著力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種出大收益,讓特色農業成為致富增收的新動能。

  桃農鼓起了錢袋子,也解決了附近村民的就業問題,每到桃子豐收季,果園可吸納富余勞動力,桃子成為了大家的“致富果”。

  今天,在鄉村旅游如火如荼的發展大勢下,產業業態不斷豐富多元,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立足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青海鄉村旅游發展從一定程度上推動全省生態、生產、生活實現共贏,真正成為強村富民的增收產業。

(責編:況玉、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從草原走向世界 青海這座業余體校不業余
  初冬的海北,金銀灘草原上牧草泛黃,淡淡的雲朵中太陽若隱若現,遠處的山尖被白雪覆蓋。走進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孩子們正在操場上進行體能訓練。…
青海省率先出台黃河專項省級資金管理辦法
  人民網西寧11月11日電 (記者張莉萍)日前,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印發《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向)中央預算內投資省級資金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省級資金管理辦法》),據了解,青海省是沿黃九省區率先出台黃河專項省級資金管理辦法的省份。 《省級資金管理辦法》共五章26條,對各級發改、財政部門以及項目實施單位,在資金使用、管理、分配、監督、檢查等方面的權利責任進行了明確。…
青海通報六起生態環境督察執法典型案例
  人民網西寧11月11日電 (記者張莉萍)11月11日,青海省生態環境廳通報六起生態環境督察執法典型案例,具體案例如下: 典型案例一、運用非現場監管方式發現查處茫崖某鉀肥公司違反環評制度案 【案情簡介】 2022年初,青海省生態環境重點區域遙感監測現海西州茫崖市某地(距青海省會西寧約1300公裡處)存在1處規模擴大的人工水體,經青海省生態環境廳調查,遙感發現問題點位為青海某鉀肥有限公司茫崖尕斯庫勒湖鉀鹽礦,該公司在原有鹽田規模基礎上,在未履行環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自2017年起陸續新建24塊鹽田及簡易道路、電力設施、採輸鹵渠等配套設施,屬於未批先建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持續至2021年底。 【查處情況】 該公司上述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九條第二款“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五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依法經審批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之規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