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盤活發展 鼓起農民“錢袋子”

9月的第一天,在西寧市湟源縣日月藏族鄉克素爾村,村民羅文英正一邊清理雜草一邊不停地採摘,“我來這兒採摘一天能有110元,現在家務事可以操心得上,還能摘上荷蘭豆。”羅文英說,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這些年大家的腰包鼓起來了,她不僅不用外出打工,在家就能有錢賺,“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近年來,湟源縣緊緊圍繞以農業產業項目積蓄鄉村振興發展動能這條主線,積極踐行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全力助推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而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湟源縣日月藏族鄉立足實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青蒜苗、荷蘭豆等經濟作物,群眾收入穩步提升,鄉村振興也迎來新局面。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的村民們正在採摘。湟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初秋時節,湟源青翠青蒜苗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日月藏族鄉克素爾村種植的荷蘭豆迎來了採摘期。由於氣候適宜,光照充足,今年的荷蘭豆長勢喜人。採摘地裡,村民們正在忙碌著,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歡聲笑語。據該合作社負責人郭巨壽介紹,今年合作社試種荷蘭豆40多畝,目前來看,荷蘭豆長勢、市場價格、銷路等整體都還不錯,這讓他對今后的發展信心倍增。
“以前我們合作社以種蒜苗為主,這兩年來,我們套種了荷蘭豆和蒜苗,現在不管是長勢還是銷售,各方面都挺好,明年我們計劃多種一點兒,讓我們的村民多掙點兒錢,也帶動周邊的村民來我們合作社賺取一份收入。”郭巨壽看著忙前忙后的村民笑著說。
由於荷蘭豆採摘周期長,而且採摘過程需要大量人工,該合作社雇用周邊村民進行荷蘭豆的採摘、打包,為村民們提供了就業機會,荷蘭豆種植進一步拓寬了村民們的收入來源,成為本村村民致富的一種新方式。
如今,小小荷蘭豆已經成為村裡實現鄉村振興的“金豆豆”。
產業興則經濟活,經濟活則農民富。湟源縣針對“謀民生短板易、謀產業發展難”等突出問題,從縣級層面“提級服務”、統籌謀劃,按照“蓬勃型、平穩型、薄弱型”三種類型對146個村村集體經濟發展分類施策。制定《湟源縣村集體資金管理辦法》,借力金融機構推行“村財”代管代記,強化鄉村干部、財務人員政策引導、業務培訓,提升沉澱資金管理使用能力。同時,聚焦產業“四地”建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緊緊圍繞古城開發和園區升級兩個重點,按照“壯大、培優、育強、示范”四個階段,謀劃儲備餐飲類、住宿類、休閑娛樂類、公共服務類等總投資14億元的“強村”項目31項,有效拓寬村集體產業項目投資選擇渠道。按照“小切口解決農村大問題,小項目撬動農業大發展”的思路,推進13項富有湟源思考的改革創新機制創新機制、30個支撐項目全面落地落實。
放眼望去,在豐收的季節,湟源的土地上一片生機勃勃,村民們忙得火熱的場景讓這裡更加充滿活力,無數燦爛的笑臉,訴說著鄉村振興帶來的向好光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