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蘇青攜手,山海情深

——江蘇省對口支援海南州工作綜述

洪玉杰
2023年04月06日09:05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安多民俗文化村。青海日報記者 洪玉杰 攝

直播帶貨。青海日報記者 洪玉杰 攝

  3月23日,由江蘇省對口支援青海省工作隊組織的“心佑工程”歡送儀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舉行。此次“心佑工程”是第8次來青,借助這一工程,青海省52名先心病患兒將赴江蘇省南京市免費接受手術救治。

  一滴水折射陽光,在江蘇省對口援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各方強力支持中,這只是其中之一。自2010年7月中央啟動實施對口支援工作以來,積極搭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廣渠道的對口支援工作平台,一批又一批的江蘇援青干部走上雪域高原,一大批惠及民生、關乎長遠、冠以“江蘇”字樣的建筑,一個個凝聚援建心血的項目落地,一系列涵蓋扶貧開發、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社會事業、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發展計劃付諸實施,蘇青攜手共同鐫刻下綿延不斷的濃厚情緣。

  今天,深情地凝望海南州牧民新城,坳裡城鄉,超過393個項目,累計投入援建資金32.38億元,緊緊圍繞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支持社會事業發展情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就業、開展智力支援、深化交流交往交融、支持基層組織建設六大重點,“聖潔海南”在江蘇援建力量的大力支持下,不斷邁向跨越式發展。

  “援”民生 “建”大愛

  從江南的小橋流水到煙波浩渺的青海湖畔,跨越遙遠的空間距離,江蘇對口援建海南州的暖流和力量源源不斷,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情感反應。

  從十幾年前的援建之始,到11.6萬貧困人口全面清零之時,歷經如此的時間跨越,所有翻天覆地的改變都深刻地印記著兩地之間的攜手同行。

  走進海拔3300米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子科灘鎮,一個由江蘇參與援建的易地扶貧搬遷村——安多民俗文化村映入眼帘。全村目前有853戶共3400多人,其中有252戶由江蘇為每家出資6萬元參與幫扶。

  43歲的南夸太大叔騎著電動三輪車回到家,“受益於江蘇對口援建,我和家人住進了80平方米的整潔漂亮大房子,真的很幸福!很感激!”

  在貴南縣茫曲鎮氈匠村,原來村裡坑坑窪窪的道路已經變得又寬又平,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寬敞明亮,休閑廣場平整開闊,村民們茶余飯后的生活也因此而變得多姿多彩。

  從“患者轉院”的常態到“專家坐診”,江蘇援青“組團式”醫療團隊先后幫助海南州受援醫院建立管理體系13套,修訂各類管理制度744項,簽署博士工作站建設、柔性人才引進等14個協議,開展新技術新項目34項,海南州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衛生健康事業蓬勃發展,各族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過去一年,江蘇對口援建的徐州支援興海工作組謀劃實施了興海縣幼兒園建設項目,在子科灘鎮切卜藏村、色塘村和中鐵鄉下吉浪村利用援建資金建設了三座幼兒園,今年年初又布局了中鐵鄉吉浪村、曲什安鎮莫多村、唐乃亥鄉民族村、唐乃亥鄉那果村等4個走教點,可解決1000余名兒童就近入學,還配套修建了2200平方米的教室宿舍,教師的生活環境、學生的學習環境都得到顯著提升,“組團式”教育援助為地方教育注入新活力,為學生逐夢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山水一程,民生百事。按照向基層傾斜、向農牧區傾斜、向貧困人口傾斜的原則,強大的援建資金有效支持了受援地城鄉居民住房、農牧區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特色產業、生態建設、人才培訓等各領域發展。

  一個個援建項目、一筆筆援建資金、一條條產業發展之路……我們看到,在江蘇與海南的援建篇章中,不僅有“授人以漁”的“造血”探索,更有“扶上馬,送一程”的“輸血”擔當。

  “援”智力 “建”持續

  30個小時2000公裡路程,此次“心佑工程”青海行篩查救助的第8批患兒成功踏上了愛“心”之旅。

  自2014年“心佑工程”開展以來,截至目前,已累計為海南州95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實施了免費手術且全部康復,其篩查范圍也由之前的海南州擴展至青海全省。

  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江蘇省對口支援青海省工作隊聯合江蘇省衛生健康委、海南州衛生健康委,聚焦高原發病率高、對家庭影響大的疾病,將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救治作為健康扶貧的重要突破口,累計為海南州群眾完成手術1000余例、門診6000余人次,開展學術講座近百場,有效促進海南州醫院診療規范化建設和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充分展現了援青干部敬業奉獻、創新進取、務實高效的精神風貌和素質能力。

  時間撥回到2011年10月,江寧高中承擔江蘇省教育援青項目,開辦青海海南民族班,探索江寧高中和海南州相關高中合作辦學機制。

  “海南民族班”是對口支援項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專門成立民族班管理辦公室,組建跨年級的學科備課組,整體把控海南班教學,開班以來一直安排資深教師執教,40人左右小班化教學,力求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目前,該班已招生十一屆共880名學生,已畢業八屆共640名學生,其中有近百名同學考入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全國一流高校。近年來,“江寧高中海南班”普通班重點本科率提升到97%以上,民族班本科率提升到97%以上,在重點本科高校就讀畢業生累計已超過百人,成為海南州未來發展骨干力量和享譽青海的江蘇智力支援“金名片”。

  把人才培養和教育作為關鍵舉措,江蘇對口援建不斷探索新路子、強化新舉措、搭建新平台,極大地促進了海南州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進步。把智力支援作為援青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特色品牌,“江蘇名師、名醫進海南”計劃實施以來, 江蘇特級、高級教師走進海南開展短期支教、教學輔導等工作,江蘇醫療專家海南義診,成立16個“名師工作室”深入開展土教研已經從藍圖變成現實。

  “援”互助 “建”發展

  “援青,既是一次難得的人生閱歷,更是一次直接服務高原群眾的難得機會。”第四批江蘇省南通市援青干部張栩龍這樣說。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擔任縣委常委、副縣長、貴德旅游開發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的幾年,他引進醫療資源為當地白內障患者送去光明﹔幫助貴德縣綠色健康的特色農畜產品走出省門,為更多消費者所熟知﹔助力貴德縣旅游芝麻開花節節高,更上一層樓。

  援青期間,如何讓貴德縣綠色農畜產品走出大山、走向江海,是張栩龍最牽挂的事。經與新街回族鄉黨委政府協商后,率先在南通開設貴德農畜產品直營店,採用“進企業、進社區、進食堂、進酒店”等方式建立銷售渠道,直營店開業一個月營業額就突破了100萬元。

  籌建“貴德縣全域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從規劃選址、功能布局、圖紙設計、施工管理到對外招商每一個環節,張栩龍都親力親為。期間,還為貴德黃河南岸景區引進智慧停車系統,該系統也成為了貴德全縣第一個“銀旅合作”項目。

  克服高寒缺氧的環境,克服遠離故土親人的不適,克服生活、文化、語言上的差異,多年來,很多像張栩龍一樣的援青干部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把自己當做了海南的一分子,從最需要的地方著眼,從最困難的地方入手,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付出,傾情詮釋著援青工作的重大意義。

  從“輸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轉變,我們看到,江蘇援建給海南當地真正留下了一支寶貴的技術人才力量。一大批江蘇援青干部在充分發揮自身技術特長的同時,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傳幫帶”,犧牲休息時間為當地技術人員免費授課,幫助他們快速成長。

  在探索職業教育發展新路上,江蘇6所高職院校突破對口單招機制,安排學前教育、護理、會計、電子商務等地方緊缺專業,累計對口招收海南州地方中職學生超過400名,實施三年免費教育。同時,建立100%推薦就業機制,積極探索以發展職業教育、提升職業技能消除貧困代際傳遞的脫貧新路,使越來越多的江蘇投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與海南州加速結合,有力地提升著海南的改革發展能力。

  蘇青攜手,山海情深。

  從資金注入到物資支持,從智力幫扶到項目援建,從人才援助到教育扶持……從“水韻江蘇”到“聖潔海南”,跨越千裡的,不只是全體援青干部的傾情付出,更是兩地人民的深情厚誼。

(責編:況玉、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青海玉樹: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野生動物頻頻“出圈”
  雪豹、金錢豹等旗艦物種在玉樹同框出現﹔野生歐亞水獺在玉樹市扎曲河畔“嬉戲打鬧”……近年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頻頻因為或萌態十足或野性滿滿的野生動物“出圈”,這恰好是生態環境向好的見証。 玉樹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湄公河)的發源地及水源涵養區,“三江源水源地”入列“中國好水”。…
青海西寧:萌娃進警營 “警心”暖“童心”
  人民網西寧3月30日電 (楊啟紅)“警犬都是怎麼訓練的?”“這個裝備怎麼使用呢?”……近日,西寧市曉泉小學的百余名師生走進西寧市公安局特警支隊,與特警隊員們一同開展警營開放日活動。 活動現場,萌娃們看特警支隊的獎狀獎杯,聽英雄故事﹔了解各類槍支和安檢搜排爆機器人等警用裝備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觀看警犬表演﹔參加軍姿訓練等,切身感受警營文化。…
青海開展森林草原濕地資源違法犯罪專項整治行動
  人民網西寧3月29日電 (陳明菊)3月29日,本網從青海省森林草原濕地資源違法犯罪專項整治行動新聞發布會獲悉,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和青海省公安廳聯合印發《青海省森林草原濕地資源違法犯罪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青林資〔2023〕147號),決定從2023年3月開始,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森林草原濕地資源違法犯罪專項整治行動。此外,2022年,挂牌督辦700起違法使用林地問題,疑似圖斑全部核查到位,整改率99.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