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青海:濕地面積有效擴大、生物多樣性逐步增加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發表致辭指出,中國將陸續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0%,把約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重點建設三江源、青海湖、若爾蓋、黃河口、遼河口、鬆嫩鶴鄉等濕地類型國家公園。
近年來,我國多地多部門共同努力,加大對濕地及其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大美濕地”系列報道,關注各地濕地的保護與修復進程。
原標題:濕地面積有效擴大、生物多樣性逐步增加
三江源、青海湖 高原濕地生態美(美麗中國·大美濕地①)
遠山覆蓋著薄雪,冬去春來,冰封待解的青海湖宛如深藍色的寶石。曾經熱鬧不已的鳥島、群魚爭渡的泉吉河,仿佛已迫不及待要告別冬日的寂靜,醞釀著這片大美濕地即將到來的驚艷。
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結果,青海濕地面積7651萬畝,佔全國濕地總面積的21.86%,包括森林沼澤、沼澤草地、內陸灘涂、沼澤地四個類型。青海省林草局濕地管理處處長馬建海介紹,青海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這裡獨特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
為保護好珍貴的高寒濕地和青藏高原獨特的生態景觀,青海構建濕地分級保護管理體系,嚴格濕地資源監管體系,推進濕地保護修復體系,完善濕地監測評價體系,持續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構建保護體系,讓濕地能休養生息
青海湖畔,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科長孫建青正與同事、專家進行保護區2022年度生物多樣性綜合調查。“這是我們連續第十五年聯合科研院所為青海湖‘體檢’。”孫建青說。
作為青海湖特有的指示性物種,青海湖裸鯉對維持青海湖流域“水—魚—鳥”生態鏈安全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如今,裸鯉蘊藏量已從2002年的2592噸恢復到2022年的11.41萬噸。
變化的關鍵在於保護封育。“2021年,青海省開始實施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魚,為期整整10年。”孫建青說。
近年來,青海實施最嚴格保護,以制度體系的完善助力濕地保護修復。2017年開始,青海湖鳥島、沙島景區不再對外開放﹔2018年,黃河上游年保玉則景區永久關閉……如今,年保玉則景區原有旅游設施均已拆除,草甸復歸天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鳥島景區關閉后,鳥類繁衍生息復歸安寧,種群數量不斷提升。沙島周邊也逐步恢復水草豐茂的景象,實現綠進沙退。
青海湖濕地指示性物種水鳥的種類已由2017年的92種增加到2021年的97種,棲息水鳥數量較2017年的33.6萬余隻增加69.9%,達到2021年的57.1萬隻,青海湖成為中國候鳥繁殖數量最多、種群數量最為集中的繁殖地。
2021年,青海湖水體面積較2017年增大2.9%,達到4625.6平方公裡﹔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哈爾蓋河、泉吉河等8個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及以上標准,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
青海湖濕地的保護成效,源於一系列保護措施。2013年9月,青海頒布實施《青海省濕地保護條例》,此后陸續出台《青海省關於貫徹落實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的實施意見》《青海省濕地名錄管理辦法》《青海省草原濕地生態管護員管理辦法》等。去年初,青海又將“濕地保護率”納入林(草)長制考核體系。
同時,青海加快構建濕地分級保護管理體系。青海省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從2013年的1處增長到目前的19處,其中16處已通過國家試點驗收。通過劃建濕地公園等搶救性保護措施,青海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濕地公園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全省過半的濕地面積列入保護范圍。
青海還實施草原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在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22縣區設置近千名濕地生態管護員。
深入推進保護治理,珍稀物種顯著增多
除大面積高寒濕地外,青海還擁有草原、灌叢、森林等生態系統。近年來,在保護好濕地生態的同時,青海重視各種生態系統的保護,多種野生動物數量顯著增長。
昆侖山口,群峰覆雪,郭雪虎駐足索南達杰烈士紀念碑前,又一次獻上潔白的哈達。回頭望,可可西裡一派勃勃生機。
身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可可西裡管理處卓乃湖保護站副站長,郭雪虎去年帶隊組織了4輪共近3個月的無人區巡山任務,完成藏羚羊群大規模遷徙、產仔的平安護航。從上世紀90年代初盜獵活動猖獗,到建立自然保護區、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一體化管理……在一代代保護者努力下,2006年以來,可可西裡再沒響起過盜獵的槍聲,藏羚羊種群數量也從不足2萬隻恢復到如今的7萬余隻。
可可西裡禁止非法穿越,木裡礦區種草復綠面積達23.3平方公裡,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798個“問題圖斑”全面完成整治……在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南看來,變化來自堅決扛起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使命責任,來自讓最美自然享有最嚴保護的持續發力。
三江源地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總面積39.5萬平方公裡,約佔青海省總面積的54%。隨著濕地保護等工作的推進,黃河源頭濕地的水源涵養能力不斷提升,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增加到5849個,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56.3%,野生動物由原來的79種增加到106種。
旗艦物種頻現,“自然綠肺”愈趨健康
三江源、青海湖濕地保護的顯著成效,只是青海濕地這片“自然綠肺”愈趨健康的縮影。最能體現“肺活力”的,莫過於當地旗艦物種的生命活力。“了解旗艦物種種群數量、活動區域,對把握生物多樣性整體保護狀況具有全局意義。”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說。
青藏高原旗艦物種是雪豹。2020年1月,位於青海省西寧市的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紅外相機記錄下一隻成年雪豹在大雪間行走的影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后的同一天,這個保護區的紅外相機又捕捉到雪豹影像。“而且是一隻母雪豹帶著兩隻小雪豹出現在山頂的岩石間,遠處大雪封山,而它們體型健碩,說明野外過冬食物充足。”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保護部副主任劉維軍介紹,這說明當地自然環境持續向好、野生動物分布豐富、生態結構趨於健康。
近年來,數字化監測水平的提升,為青海物種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效手段。通過這些技術,可以對省內典型區域的生態類型、自然景觀及野生動物等進行“遠距離、大范圍、全方位”實時高清視頻觀測。
青海湖流域生態監測體系建設項目目前已在工程區范圍內設置了包括濕地、草地、生物多樣性、水文水資源等在內的276個生態監測地面定位監測站點,初步建立覆蓋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監測站點體系。此外,青海還啟動了環青海湖沿線4個美麗城鎮和37個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呵護濕地健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