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人民日報看青海

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

2022年08月08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用好清潔能源  增強發展動能

人民日報記者  劉雨瑞

7月29日晚,國家電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調度控制中心大廳內燈火通明,工作人員緊盯屏幕。零點鐘聲敲響,現場爆發出熱烈掌聲。

“從6月25日至7月29日,青海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綠電’行動,省內的每一盞燈、每一台電器,都由‘綠電’驅動。”調度控制中心主任李永斌說,“這是青海連續第六年開展全清潔能源供電實踐活動,活動持續5周,打破了去年創下的31天紀錄。” 

地處西北高原的青海,新能源開發可利用荒漠化土地約有10萬平方公裡。“風光”雖好,但波動性、間歇性較強,如何突破穩定性的瓶頸?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可再生能源基地,一個個白色的集裝箱整齊排列。“集裝箱裡裝有蓄電池和控制器,工作原理像充電寶,白天清潔能源供給充足時,把電能存起來,晚上供給不夠時再輸出,使清潔能源出力均勻、穩定。”李永斌介紹。

近年來,青海省積極推進儲能和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優先發揮儲能調峰效能,已建成儲能項目37.6萬千瓦。

去年,青海省和國家能源局共同印發了《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行動方案(2021—2030年)》,為高質量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確定了發展目標和措施。

截至去年底,青海電力裝機達4286萬千瓦,其中,水電達1263萬千瓦、光伏達1656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佔比為90.83%,新能源裝機佔比為61.36%,持續保持全國最高。

“打開‘青海綠電’手機應用程序,太陽能、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佔比一清二楚。”西寧市城西區居民李炫影說,“大家綠色環保的理念不斷增強。”

鍛造優良作風  促進發展提質

人民日報記者  賈豐豐

“沒想到周五提交申請,周一就能正式辦公開業了。”青海省西寧市一家企業負責人賈青毅說,剛開始在西寧注冊公司時,還擔心400多平方米的辦公場所租早了浪費租金。結果,從公司注冊、名稱審核到銀行開戶,在西寧市城西區市民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站”不到1小時就全部完成。這大大增強了他在青海發展的信心。

近年來,青海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盯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專項整治民生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督促各級黨組織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黨的十九大以來,青海省開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集中整治,查處相關問題279起,處分767人。

“我們分析研判作風問題病灶,研究制定措施,對作風建設壓茬推進、年年深化。始終把作風建設融入領導班子目標考核和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考核中,推動黨委(黨組)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青海省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田奎介紹,青海督促各級黨委(黨組)書記帶頭轉作風、樹新風,層層傳導責任壓力,打通作風建設的“最后一公裡”。

今年5月,新一屆青海省委以作風建設破題開局,轉作風樹新風,建設新青海,切實以好作風奮進新征程。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能職責,把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理念、思路和方法,貫穿於作風建設全過程、各方面,健全完善責任清單、約談提醒、責任追究等長效機制,對作風頑疾標本兼治、綜合施治,為建設現代化新青海保駕護航。

傳承創新並重  弘揚優秀文化

人民日報記者  劉雨瑞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加牙村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傳習所裡,楊永良面前的織架上,一張定制毯即將完工。藏毯上紅色的牡丹花栩栩如生,十幾位學生在他身后站成一圈,仔細詢問編織手法。

在青藏高原,編織藏毯已有千年歷史。2006年,加牙藏族織毯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永良被評為代表性傳承人。

隻有不斷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傳統技藝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大膽的配色、各式的規格、多樣的用途……這幾年,楊永良沒少在創新上下功夫。

在楊永良擔任技術顧問的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塊塊精美的藏毯挂滿展示牆。“‘星空毯’可以隨音樂閃爍,工藝挂毯光澤透亮堪比油畫。”公司負責人薛婷介紹,公司年產值達4000多萬元,產品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青海,花兒、河湟皮影戲等88個國家級非遺項目、238個省級非遺項目實現了傳承與發展。古老非遺煥發出新氣象。

守正創新,制度先行。近年來,當地出台《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文件,為利用非遺資源開發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引導扶持生產性示范基地建設等提供了制度保障。

傳承發展,人是根本。青海持續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開展非遺保護工作隊伍培訓,不斷提升傳承人的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

找准定位,融入大局。目前,青海已設立33個非遺就業工坊、5個國家級和7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7個省級非遺傳承基地,以產業融合助推非遺保護。

如今,豐富多樣、富有高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助力經濟社會不斷發展。

旅游紅紅火火  助力鄉村振興

人民日報記者  王  梅

一大早,卓扎灘村人頭攢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顏章東正在主持年中分紅大會。“加上這次,我們村集體經濟累計分紅達436萬元!”顏章東和村民們都喜不自禁。

分紅的錢從哪裡來?來自發展鄉村旅游。卓扎灘村位於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依山傍水,旅游資源豐富。2018年,村裡整合110畝河灘地等,成立卓扎灘生態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開展生態採摘、民俗體驗等。威遠鎮黨組織適時引領,成立卓扎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參股投入資金。

顏章東介紹,截至去年底,景區門票收入累計達3573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提高到了2.1萬元。

“我在景區擺攤出租土族服飾、拍照,一年純收入2萬元。”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馬世祿摘了貧困帽,日子越過越好。鄉村旅游讓村裡近1/3的勞動力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我們打算以卓扎灘為核心,帶動周邊4個村,用3年時間建成田園綜合體,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威遠鎮黨委書記費海章信心滿滿。

互助縣探索“景區+合作社+農戶”模式,支持休閑觀光農業等項目。“鄉村旅游已成為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成為互助縣新的經濟增長點。”互助縣縣長王國棟說。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省共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8個、示范點15家,有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10個,培育鄉村旅游點2325個。去年,青海省鄉村旅游收入達到31.2億元,帶動10萬人就業,成為高原大地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呵護三江源頭  水質持續向好

人民日報記者  王  梅

不久前,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開展捐資助綠活動,以持續鞏固綠化成果、優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領導干部帶頭捐款,全縣黨員、各界人士共捐款186萬多元。

黃河流經化隆的長度達168公裡,水域面積較廣。化隆縣委組織部部長韓明福說:“化隆將抓好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有力有效開展沿黃治理各項工作,確保了黃河水質達標。”

近年來,青海統籌長江、黃河、青海湖等重點流域水生態修復和治理,完成湟水流域排污口監測溯源和黃河干流排污口人工排查,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取得明顯成效。

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生態之窗”遠程視頻觀測系統的大屏幕上,各個排污口的實時排放數據一目了然。全省水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水質明顯變好,2021年青海河流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出省境斷面水質長期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斷面水質達到Ⅲ類。

三江源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青海省水利廳發布的水資源公報顯示,2021年青海省大中型水庫和湖泊蓄水總體穩定,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每年向下游輸送900多億立方米源頭活水,水生態持續向好。

青海省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去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5.6%。植綠江源,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至7.5%,草地綜合植被覆蓋度增加到57.8%。濕地面積達814.36萬公頃,穩居全國首位。

(責編:楊啟紅、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楊永良:守正創新是傳統技藝保持活力的良方
  再次走進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加牙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加牙藏族織毯技藝(以下簡稱“加牙藏毯”)傳習所時,傳承人楊永良和妻子正在捻線。“藏毯編織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藝,包括羊毛的篩選、分色、捻線、桄線、洗紗、染色、晒紗、纏紗、圖案設計、上經、挽橧、鎖邊、編織、平整、掏溝等整套完整的編織工序。…
青海:“綠電5周”減排二氧化碳816.1萬噸
  人民網西寧8月2日電 (況玉)6月25日至7月29日,青海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為期35天的全清潔能源供電,活動期間,清潔能源發電量99.8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燃煤453.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816.1萬噸,新能源發電量佔比、度電碳排放量等5項指標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青海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海西格爾木光伏產業園區。…
西寧這十年|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發展
  人民網西寧8月4日電 (劉沛然)為更加全面系統地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寧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情況,8月4日,西寧市委宣傳部召開“西寧這十年”第三場新聞發布會,西寧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沈有珊做了相關介紹。 十年來,西寧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高位推進、盡銳出戰,統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鄉村地區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基礎設施補齊短板,文明鄉村漸入佳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鄉村環境持續向好,民生福祉更加殷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