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環保

三江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樂園

張多鈞
2021年10月11日09:36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巍峨綿延的祁連山脈。吳剛攝

悠閑吃草的野驢。祁國彪攝

棕頭鷗。張龍攝

翻山越嶺。張多鈞攝

  三江源,一片曠古高遠的土地,如果你能用心感知,就會發現這是一片人間淨土,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樂園。

  行走在三江源腹地,我們時常會被目光所及的一幅幅壯闊美景震撼。這裡,山勢雄偉,湖光粼粼,草原碧綠﹔這裡,野生動物悠閑漫步,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這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新典范。

  2016年,青海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啟了美麗中國青海建設的新征程。2018年底,青海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成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

  圍繞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的要求,青海邁上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新路子,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新高地。

  科普濕地知識

  守護好自然生態

  發源於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賽爾龍鄉尕克村的洮河是黃河上游第二大支流,黃河來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河南縣境內唯一的不凍河。

  洮河從河南縣流出,曲折東流入甘肅境內,流經碌曲、臨潭、卓尼、岷縣、臨洮,於永靖縣注入黃河劉家峽水庫。保護好洮河上游,意義重大,尤其是對於下游的甘肅中部干旱地區而言。

  基於洮河生態地位的重要性,2013年,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啟動試點,立足於濕地公園的自身優勢和特點,打造了一個集濕地保護、濕地科普宣教及有機畜牧業為一體的濕地公園。

  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試點之初,河南縣就與青海大學建立了“校地合作”關系,學校組建了由草業科學、生態學、植物學、動物學等專業技術人員構成的科研團隊,設置監測樣點和樣帶,開展水環境、氣象因子、植物、鳥類、土壤等方面的監測工作和濕地修復技術研究工作。

  隨著國家濕地公園的試點,尕克村牧民斗格加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守護好洮河源自然生態成為了斗格加的職責使命。生態管護工作對於斗格加來說再熟悉不過,因為多少年來,從祖輩父輩再到他,一直守護著屬於他們的“母親河”。

  除了日常巡護,斗格加和其他管護員還有另外一項職責,現身說法當“老師”。2016起,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所在地賽爾龍鄉完小,建立濕地自然學校,生態管護員和學校聯合開展青少年生態實踐課,讓學生系統認識常見的濕地動植物、感悟保護濕地環境的重要性,從小就樹立守護自然生態的思想意識。如今,生態實踐課已經普及到河南縣各個學校。

  河南縣為引導更多群眾樹立守護自然生態的意識,縣博物館設置了“青海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展示區”,以沙盤模型、標本、圖片等形式展現濕地公園的地形地貌、濕地類型、動植物資源多樣性,每周二、五對外開放,供群眾免費參觀。

  呵護江河源頭

  保育好自然資源

  蔚藍的天空下,草原上綠草茵茵,盛開的小野花點綴著草原,上百處清泉分布在草原各處,噴涌翻滾,汩汩有聲。這裡就是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母親河的源頭,海拔4650米的約古宗列曲。

  距離約古宗列曲三公裡是郭洋村牧民求中的家,他家也被稱之為“黃河第一家”“黃河第一哨”。

  對於世代居住在此的求中一家而言,約古宗列曲是一家人和牛羊的飲用水源,黃河源頭肥沃的草場為牛羊提供食物。

  從求中家院子中遠眺,三公裡處的約古宗列曲觸目可及。短短三公裡內,擺放的垃圾桶不下十個,這些垃圾桶是用廢棄的汽油桶做成的,方便游客放置垃圾。

  “這些年,到黃河源頭的游客越來越多,為了垃圾不落地,進入源頭的3公裡區域內,放置了這些垃圾桶。”看著群山環繞的約古宗列,格求說,不忍看到這一方淨土被破壞。

  2017年時,格求在約古宗列曲附近撿拾垃圾,遠遠望見狼群攻擊一對藏野驢母子,等到格求趕到時,藏野驢母親已經被狼群咬死,隻剩下出生還不到半個月的小藏野驢,格求將小藏野驢帶回家,每日精心喂養,外出撿垃圾時還會將藏野驢帶在身旁。

  半年后,格求將藏野驢放歸草原,那時候格求心中是不忍的,也是難舍的,但格求明白,草原才是藏野驢的家,“藏野驢有自己的家園,也有自己的同伴,雖然我們相處得很好,甚至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但我明白,隻有回歸草原,回歸族群,藏野驢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黃河第一家牧民守護黃河源,守護的動力不僅是與黃河源相依相偎的生存關系,更來自於對大自然的敬畏,敬畏這裡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個生靈……

  其實,不僅僅是求中一家,在三江源,有著豐富無比的自然資源,這些自然資源分布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遺產地、自然公園等廣袤區域,這些自然資源是青海最為豐厚的家底,守護好這些自然資源,是每一個人的應盡的職責使命,正如求中一家。

  保護野生動物

  維護好生物多樣性

  野生動物是自然保護地內重要的構成元素,自然保護地因野生動物而靈動。

  2019年初的青南雪災,野生動物因覓食困難,出現大面積死亡。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扎青鄉地青村的生態管護員公巴白瑪看到倒在雪地中的野生動物尸體,心痛不已。於是將自家牲畜的飼草料,背到山上,喂養野生動物。

  一天清晨,公巴白瑪父子三人一如往日,背著飼草料,踩著淹沒膝蓋的積雪,去往山裡為野生動物投放飼草料。在飼草料投放點,公巴白瑪發現一隻體弱的小岩羊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看著兩眼淚水的小岩羊,大家合力將其救出,公巴白瑪小心地把小岩羊裹在藏袍中抱回了家。

  對於公巴白瑪來說,這已不是第一次解救野生動物。一進家,他先讓妻子用被子裹住小岩羊,自己趕忙拿來氨基酸、葡萄糖,用針管一點一點地喂。

  就在解救小岩羊后第三天的巡山途中,公巴白瑪再次將一隻受傷的岩羊帶回了家。之后巡護的過程中,公巴白瑪又救助了一隻被凍傷、奄奄一息的白唇鹿。

  在公巴白瑪心裡,小鹿和兩隻岩羊已經是家裡的一分子了。為了讓它們更好地恢復身體,公巴白瑪把兒子的臥室騰出來讓它們住。

  對於公巴白瑪來說,救助野生動物既是作為生態管護員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愛的堅守。

  其實,對於廣袤的三江源而言,各類野生動物才是這片土地上的主人,牧人們將野生動物視為自己的伙伴,呵護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維護這片土地的生物多樣性。

  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措池村,野牦牛闖進牧民草場,與家畜爭草,甚至臨走時還會“拐走”牧民自家的牦牛,牧民對此淡然處之,“野牦牛和家牦牛最終還會回到這片草場。”

  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黃河鄉生態管護員,自發組織為大鵟、黑頸鶴等鳥類搭窩,救助受傷的斑頭雁回家,對於此事的初衷,“有了這些鳥類,我們的草原才會更好。”

  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雪豹咬死了阿扎家十幾頭牦牛,但是遇上受傷的雪豹時,阿扎似乎忘記了自家的損失,依然選擇出手救助,“我已經將雪豹當成了我的‘家人’。”

  如今的三江源,救助野生動物的故事已經屢見不鮮。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