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小康夢圓·慶豐收

豐收節裡慶豐收

辛元戎 任 慶 潘 玲
2021年09月23日09:46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採摘荷蘭豆。青海日報記者 任慶 攝

沙果熟了。 青海日報記者 譚梅 攝

核桃豐收。 青海日報記者 任慶 攝

搖篩油菜籽。 青海日報記者 任慶 攝

編者按

今天是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也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之后的第一個農民豐收節。青海省的300萬農牧民過上殷實生活之后的獲得感、幸福感、光榮感大大提升,節日喚醒了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享受到了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增強了農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相信在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的進程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白露到 打核桃

本報記者 辛元戎 任 慶 潘 玲

“白露到,打核桃。”白露節氣前后,正是打核桃的季節。在秋日微風的吹拂下,記者來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體驗當地農民打核桃的喜悅之情。中川鄉地處民和三川地區,黃河從這裡緩緩流過,滋養出大片肥沃的土地。再加上海拔較低、氣候溫暖,三川是青海有名的瓜果之鄉。

向陽村的農家庭院裡、果園裡、麥田的楞坎邊,一棵棵撐起綠色傘蓋、綴滿累累果實的核桃樹隨處可見。向陽村背靠山地,全村約有三百棵核桃樹,是三川地區種植核桃較多的村庄。

核桃,又叫“胡桃”或者“羌桃”。自從張騫鑿空西域,很多西域的瓜果蔬菜種子,都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原地區,核桃就是其中的一種。根據《博物志》和《名醫別錄》等古籍記載:“此果出羌胡,漢時張騫使西域,始得種還。”三川地區作為絲綢之路青海道上的必經之地,盛產從西域傳來的核桃,應該也是情理之中。

“嘩啦嘩啦響著哩,大核桃哈去打走。籃子哈提上著,大核桃哈拾走。”向陽村的一位土族小伙爬上高大的核桃樹,揮著長杆大核桃,晁文蓮等土族阿姑們一邊在樹下撿核桃,一邊唱起了曲調歡快的土族傳統民歌《打核桃》。每年中秋,青海農民蒸制大月餅的時候,會在月餅中再加入一些新鮮核桃仁,那鮮香濃郁的核桃味,讓月餅變得更加誘人。

改革開放前,青海境內種植的核桃樹十分有限,而且都是殼厚、果仁小的老品種。如今,很多地方引進了皮薄、植株矮、產量高、採摘方便的核桃新品種,經濟效益大為提高,核桃成為青海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作物。

“仙女果”紅了!

本報記者 宋翠茹

九月,正是瓜果飄香的時節,很多朋友們都開始迫不及待地准備嘗嘗鮮。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海東市樂都區洪水鎮高家灣村緊靠109國道南面的山坡上。紅紅的“仙女果”挂滿了枝頭,顆顆飽滿圓潤,再配以青翠欲滴的藤蔓,格外引人注目,這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而來,這裡千畝“仙女果”豐收了,種植戶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和幸福。

置身於果園之中,低矮的“仙女果”樹,挂滿枝頭的果子與你擦肩而過,彌漫在空氣中的濃濃果香,讓人忍不住伸手摘一顆“仙女果”,果實飽滿沉甸,再一嘗,那清甜,脆嫩,多汁的味道從指尖“闖”入口中,讓人回味無窮……

“仙女果”學名為“錦繡海棠”,該果樹根壯葉厚,耐寒耐旱,果型秀美,色澤亮麗。成熟后酸甜可口,集觀賞美味於一身。據海東市靚柱林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韓常寬介紹,“仙女果”適宜在海拔2200米以下、紫外線照射強、早晚溫差大的地區種植,海東市樂都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孕育了這裡“仙女果”獨特的口感,香甜可口,這也成為不少當地人的味覺底色。同時,該果子富含大量人體中必需營養成分。其中硒、鎂、鐵、銅、碘、鋅等微量元素含量高,具有美容養顏、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能。

“我們的仙女果現在已經可以完全採摘了,味道香甜可口!今年產量預計能達到 10萬公斤。目前主要接廣州和深圳等地方的訂單銷售,一斤價格能賣到58元,今年預計銷售額能到400多萬元。剩下的就可供游客來採摘。”韓常寬告訴記者。

選個日子和家人朋友一起採摘“仙女果”吧,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一定特別香甜!

鮮嫩嫩的“福豆豆”

本報記者 潘 玲 任 慶

蜿蜒曲折的山路兩側,晚開的土豆花在清風的吹拂中搖曳,麥穗掀起金色的波浪,分明為初秋添了幾分生動。

初秋時節,記者來到了湟源縣申中鄉韭菜溝村,廣闊的荷蘭豆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埋頭採摘鮮嫩的荷蘭豆。

這片百余畝的荷蘭豆種植基地屬於湟源縣藍天白雲家庭農場。經過幾年的發展,小小的一粒粒荷蘭豆在高原熱土裡生根發芽,由這個“福豆豆”帶動的產業,已經成為湟源縣的明星產業,實現了“一粒種子造福一方百姓”的夙願。

“荷蘭豆喜冷涼,很適合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高原地帶生長,現在湟源縣已經有了1000畝的種植規模。在這裡種植效益明顯,可以說,100畝荷蘭豆的效益相當於傳統大田作物1000畝的效益。”負責荷蘭豆種植推廣的西寧市種子站高級農藝師李生楷告訴記者。

“你看,這豆子長得多好……”

藍天白雲家庭農場的主人曹國才對自己喜愛有加的“福豆豆”帶來的收益深有體會。他說:“我試過很多農作物品種,最后發現荷蘭豆真的非常不錯!投入小、採摘期長、收益高,還能有效帶動農民就業。”

據曹國才介紹,按照每畝最少1000公斤產出來算,50天的採摘期,每畝收入一萬多元是很輕鬆的事情,目前產品以訂單形式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通過收購商出口到了國外。

青海腦山地區分布廣闊,在產業發展上有短板。湟源縣荷蘭豆產業的發展壯大則為腦山地區發展產業、實現鄉村振興樹立了具有示范意義的樣板,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金秋,農民們採摘荷蘭豆的勞動場景,讓我們感受到了農民們最簡單朴實的幸福﹔讓我們重溫了童年成長的快樂﹔讓我們聞到了鄉情甜甜的味道﹔讓我們打開了封塵的記憶,回味鄉愁裡的農耕文化……

沙果熟透了!

本報記者 譚 梅

金秋九月,又到了收獲的季節,海東市樂都區的沙果也熟了。在很多人記憶中,多年以前經過樂都區時,就有許多果農推著一輛輛架子車,在十字路口、大街小巷、公路沿線叫賣。

樂都沙果已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主要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1850米到2000米之間的湟水河兩岸農耕區內。這裡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紫外線強,病虫害少,農藥使用少,無任何污染,水源充足,水質優良,獨特的自然環境使樂都沙果品質優良,紅極一時。

近日,記者來到樂都區碾伯鎮瓜果之鄉的下寨村,蔥綠的枝葉間,紅似小燈籠的沙果挂滿枝頭、嬌艷欲滴,香氣十分濃郁。

慕名前來體驗採摘樂趣的游客們絡繹不絕,村民們也是喜獲豐收。

記者了解到,2014年,樂都沙果順利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專家委員會的技術審查,被批准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進一步提升樂都沙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實施品牌化、產業化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樂都的沙果讓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找回了‘童年味道’,再加上採摘入市后價格合適,很受老百姓的喜歡,很多朋友都是周末專程來採摘地道的沙果的。”下寨村黨支部書記劉德有告訴記者。

“沙果好吃,但成長周期也比較長。”下寨村村民李積來說,自己種的沙果樹已有70多年成長史,每年每棵樹可以收獲700-800斤沙果,按市場價格一斤果子賣出10元錢,收入也是可觀的。

近年來,隨著當地林草部門資金的投入和栽培管護技術的提高,樂都沙果這種地方特色果品,產量開始逐年增多。

蠶豆豐收了!

本報記者 王玉娟

初秋時節的樂都區瞿曇鎮魏家村,田野道路兩旁地裡的蠶豆挂滿了沉沉的豆莢,讓人體味到豐收的喜悅。

距離樂都縣城30多公裡的魏家村,去年種植洋芋喜獲豐收,今年倒茬種植蠶豆。我省蠶豆產業科技創新團隊的專家們,為魏家村提供了蠶豆新品種,長勢喜人。鮮莢成熟后結的莢非常大,剝開看,一個莢裡面有5粒蠶豆,還有好多結了6粒。

今年樂都地區引進適宜當地種植的菜用蠶豆新品種,在川水地區和山區採用不同的方式種植。川水地區6月底鮮豆莢上市,每公頃收入4.5萬元以上,腦山地區每公頃收入在2.5萬元以上,保証了農民的收入,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產業。

選育出適合高海拔地區的蠶豆品種,解決了機械化制約蠶豆發展的瓶頸問題,改變了高海拔地區不能種植蠶豆的歷史。今年,高海拔的共和縣塘格木地區種植蠶豆10000畝,全縣蠶豆種植面積達到20000畝,比上年增長10%。

“蠶豆+青稞”輪作倒茬,比常規的青稞重茬每畝增產100公斤以上,耕地質量也得到提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提高,真正實現了化肥減量增效綠色發展。

“看到了蠶豆種植的優勢,我就在村裡帶頭種植,在蠶豆平台專家們的幫助下,我把自己16.5畝的土地全都種上了蠶豆,收入達到2萬多元,比種蠶豆前收入將近多了一倍。”共和縣沙珠玉鄉珠玉村黨支部書記、惠鑫蠶豆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韋強說。

秋收菜籽香

本報記者 任 慶 王十梅

從攏不住邊際的油菜花海到望不到盡頭的油菜籽堆垛﹔從農民們秋收忙碌的身影,到裝滿一袋又一袋收獲的果實,每一個人的臉上寫滿了秋收的快樂。

近日,記者走進了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大通苑村。此時的沙塘川河谷內,小麥已盡數被收入倉中,土豆花開得正艷,灌漿飽滿的油菜籽堆垛,整齊地晾晒在一片片田野,就是一派豐收的景象。

多年前晒干的油菜籽需要人工用連枷脫粒,既費時又費力,如今農民收獲油菜籽更喜歡租用收割機,省時省力。

在大通苑村的一片農田裡,機器轟鳴,村民們正在收獲油菜籽。隨著機器的移動,七八位手腳麻利的老鄉將地裡晾干的、綴滿籽粒的堆垛,一捆一捆地送進收割機的“大嘴”中。隨著打碎的油菜花莢和油菜籽被分離出機器,一粒粒紫中泛黑,圓滾滾的油菜籽脫殼而出,眨眼間便堆成了一座紫黑色的“小山”。婦女們在歡聲笑語中相互配合搖篩,一粒粒精選的油菜籽,落地裝袋,等待數天后,便可以送到油坊榨油了。

(責編:陳明菊、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