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搬進新房子 過上新生活

王湘琳
2021年08月25日09:47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果洛藏族自治州深入為民辦實事,把關注民生、增進福祉作為政府工作的第一責任,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千方百計為民辦好事、辦實事。

過去是低矮的土坯房,現在是整潔的二層樓房,過去吃水、取暖等都不方便,現在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說起居住環境的變化,果洛州達日縣吉邁鎮垮熱村的牧民洛角深有感觸。

洛角說,過去全家僅靠少量的牲畜維持生計。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洛角一家被安置到了嶺格社區,分到了一套79.5平方米的藏式風格的二層樓房,還配套有圍牆、大門、煤房、水電暖廁等設施。“搬到這裡以后,家人看病、小孩上學都特別方便。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洛角家裡共有3口人,小孩就在家對面的民族中學新校區上學。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如今,我的妻子也加入了草原管護員隊伍,一年有21600元的固定收入,我平時打點臨工能收入幾千元。”洛角說。

嶺格社區作為達日縣最大的扶貧安置點,共安置貧困戶695戶2558人。社區不僅配套了水電路網訊等基礎設施,還修建了學校、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就學、就醫、社會保障和群眾安心生活、生產的“三個便捷、兩個安心”目標。

曾幾何時,住上安全房一直是和洛角一樣生活貧困的老百姓一輩子的奮斗目標和美好願望。

傾心傾力為民辦實事、解難事。今年4月21日,果洛州制定了《關於分解下達2021年農村住房保險省級補助資金的通知》,按照政策規定向全州15533戶“四類人員”購買農房保險,共計155330元﹔取消個人上交部分,為全州26880戶非“四類人員”購買農房保險,共計268000元。

牧民搬出大山,搬來了幸福,過上了好日子。牧民變居民,放牧變務工,山區生活變城市生活。搬到安置點,不僅僅是生活條件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

今年夏天,瑪沁縣達日卓瑪家的陽台上各種花兒爭相開放,惹人喜愛。

“房子蓋得這麼好,當然要好好拾掇拾掇。”達日卓瑪笑呵呵地說。

記者在達日卓瑪家中看到,雖然房屋的面積不大,但被她收拾得干淨整潔,60英寸的大電視擺在客廳裡格外醒目。

“搬家時,掏了近兩萬塊錢買了液晶電視和實木家具。”達日卓瑪坐在新家的沙發上笑著說,雖然花費不小,但她心裡高興。

今年40多歲的達日卓瑪家住瑪沁縣大武鎮的久美家園,過去,她家房屋老舊,牆根腐蝕、屋頂漏雨,住上寬敞安全的新房子一直是達日卓瑪最大的心願。

“以前,父母養幾頭牛,我四處打工,一個月掙不到1000元。2018年搬進縣城小區裡,政府給我安排了公益性保潔員的工作,一個月能拿到2600元的工資,還能在家門口就業。”達日卓瑪掰著指頭說,搬遷后全家一年的收入近4萬元,包括工資、低保金、養老保險金、資產收益扶貧分紅和生態補償金等。

如今,達日卓瑪夫婦有了一些積蓄,開始入股藏羊合作社。平日裡他們在城裡上班,到了年底還能享受合作社分紅,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有規劃、有奔頭。

達日卓瑪的願望得以實現,正是果洛住建部門關注的重點工作。果洛州住建系統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為解決農村低保戶、住危房的貧困戶、五保戶和重度殘疾人“四類人員”的住房問題,讓真正需要改善住房的農戶盡快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把“四類人員”的住房問題列為農房改善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對“四類人員”的破舊危房進行統計,開展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宣傳、現場督查和培訓,專業技術指導,督促危改問題整改,讓群眾打心眼裡認同,從內心深處燃起致富的希望。

為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取得實效,把群眾所想、所盼作為工作落腳點,果洛州還開展了“志願暖人心”“上門辦証送溫暖”“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等活動,主動適應牧民群眾需求,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惠民生的實踐成果,讓黨史學習教育“熱”起來“實”起來。

現在,牧民們進了城不再放牧,政府採取勞務輸出、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安排牧民就近上崗,支持自主創業,拓寬收入渠道。“搬進新家后,學習新技能、適應新工作。”達日卓瑪說,今后大家就要像久美家園的名字一樣,把日子過得長久、美滿。

(責編:陳明菊、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