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精神坐標閃耀青海湖北岸

丁玉梅 魏雅琪 祁曉芳
2025年07月12日09:54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實地參觀原子城紀念館。

在門源縣大溝腦村圍繞“十有工程”、移風易俗等情況開展集體採訪。

海晏縣克土治沙示范區實地參觀。青海日報記者 魏雅琪 攝

盛夏,青海湖的風吹過金銀灘草原,拂過原子城紀念館前的國旗。7月9日至10日,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來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在這片孕育了“兩彈一星”精神的熱土上,探尋新時代的文明脈動。

原子城紀念館內,一段段舊影像傳出那段攻堅克難的激情歲月,影像聲音不大,卻在館內烙下長久的回聲。海北州委宣傳部副部長石生蓮向記者們介紹道:“這裡封存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兩彈一星’精神早已成為海北發展的精神基石。”

“紀念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我們的工作主要圍繞收藏展示、研究開發、宣傳教育三大功能展開,目前我們征集實物3000余件(套),鑒定為革命文物的120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55件(套)。”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副館長杜文林指著展櫃裡鏽蝕的工具說:“這裡的每件展品都是活教材,要讓年輕人懂得什麼是家國擔當。”

這份精神力量,正在高原小村落地生根。在海晏縣青海湖鄉達玉五谷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牆上,張貼著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村裡的幸福食堂內,老人們正吃著西瓜,享受夏日的悠閑時光。

近年來,海北州圍繞‘十有’工程建設任務,以黨建為引領,聚焦老年人就餐實際困難,在提升助餐服務質量、探索助餐服務模式、強化助餐服務保障等方面,以普惠性、多樣化為發展路徑,因地制宜打造老年人“幸福食堂”,讓農牧區老年人日常就餐省心、安心、放心、開心。

轉向海晏縣克土治沙點,眼前的綠意讓人難以想象這裡曾是連片的沙丘。常年在這裡工作的海鹽縣草原站站長石德榮,輕撫樟子鬆枝葉感慨道:“我在這干了二十年,當年栽下的小樹苗,現在都成林子了。”管護員華什才接話道:“十四年了,我天天在這片林子裡轉,看著沙退了、草綠了。值!”

在門源回族自治縣,不久前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的門源百裡花海蜂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明打開蜂箱展示:“我們從保護蜜蜂、維護生物多樣性出發開展事業,公司蜂產品成功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同時積極發揮企業愛心,踐行助殘責任。”

來到陰田鄉大溝腦村時,八名學生正接過嶄新的行李箱。“村裡給每個考上大學的孩子都備了禮物。”村黨支部書記朱發山邊說邊帶記者們看廣場上的村規民約“村裡通過紅白理事會,提倡文明婚嫁喪事簡辦,效果非常好。這兩天我們正提倡喪宴的十二道菜減到四道,等會准備入戶宣講這事呢!”

最后一站是位於門源縣仙米鄉橋灘村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副館長康維發指著互動展區介紹:“科普館是個‘微型’祁連山,在館內能看見山能看見動物也能看見種子,開館兩年來通過生態研學共接待近11萬人。”

館內來自橋灘村的講解員董桂玲,忙著整理講解材料,大學畢業后她回到村裡成為科普館的講解員,談及自己的這份工作,她爽朗一笑:“以前覺得家鄉偏僻,現在每天向游客介紹家鄉的山水,特別自豪。”

夕陽給金銀灘草原鍍上金邊。從原子城的無聲豐碑,到達玉五谷村的幸福食堂﹔從克土沙地裡的防護林,到大溝腦村簡辦的宴席﹔海北各族群眾把精神傳承寫進了生活點滴。當董桂玲在仙米林間的講解聲隨風飄遠,這片土地正用最朴實的方式証明:扎根大地的精神坐標,終將孕育出枝繁葉茂的文明之樹。

(責編:張莉萍、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2025環青賽第四賽段愛沙尼亞車手奪冠
  人民網祁連7月9日電 (馬可欣、況玉)7月9日,2025“中國工商銀行杯”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第四賽段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鳴槍開賽,經過激烈角逐后,在海北州祁連縣決出勝負。 最終,來自愛沙尼亞快客車隊的拉亞斯·馬丁在終點沖刺大戰中奪得賽段冠軍,李寧之星車隊的謝爾比·亞歷山大獲得賽段第二名,意大利巴迪亞尼車隊的扎農塞洛·恩洛科獲得賽段第三名。…
行進中國︱指間生金 藝澤熱貢
  潤筆、試色、落筆……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桑杰唐卡畫院,唐卡畫師們屏氣凝神、思量運筆,筆尖輕觸畫布,無聲無息間,花瓣、牧草、祥雲初具模樣。畫師們皆沉浸於自己的天地,手腕的每一次提按,指尖的每一次微旋,都是歲月與心血的沉澱。…
青海:對農民工欠薪等案件實行“快立、快審、快結”
  人民網西寧7月8日電 (記者楊啟紅)記者從青海省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以來,青海省人社系統積極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大格局,在省委政法委的統籌指導下,根據勞動糾紛案件數量和實際工作需要,因地制宜通過常駐、輪駐等多種方式入駐綜治中心開展勞動糾紛調處工作。2025年上半年,全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立案受理爭議案件數量較2024年同期下降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