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青海樂都:洋芋田間孕育豐收

2025年07月12日11:25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你看這葉片顏色,濃綠發亮,多虧了精准施肥技術,按這長勢,畝產超5000斤穩了!”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馬營鄉的洋芋田裡,種植戶張存福蹲下身,指尖拂過葉片上的露珠,眼裡滿是期待。

七月的馬營鄉,山風帶著涼意掠過田野,1.63萬畝馬鈴薯田正鋪展著深綠的波浪。壟間的葉片舒展著承接陽光,地下的薯塊在土壤裡悄悄膨大。在不遠處的海拔最高種薯基地裡,技術員正用測土儀檢查土壤墒情。

種植戶通過無人機巡視馬鈴薯田。樂都區委宣傳部供圖

“2800米的海拔,晝夜溫差大,脫毒種薯在這兒長得特別好。”撥開壟間的土,地下圓滾滾的洋芋表皮光滑無斑,正是“北繁南種”結出的碩果。

馬鈴薯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強力支撐。據了解,馬營鄉通過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昆侖種業和樂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的新品種與精准施肥技術,結合當地土壤優勢,實現了畝產量連年攀升。而脫毒馬鈴薯種薯技術的應用,更確保了馬鈴薯品質與產量的雙提升。今年,馬營鄉採用“機械+人工”種植模式,高效利用閑置土地,既減少人力成本,又提升土地利用率,1000畝地15天完成了播種。

“過去靠人工彎腰弓背,1000畝地得除半個月草,現在機械開道、人工補漏,三天就完。既盤活了閑置土地,又省下三成人力。”農機手趙師傅駕駛著除草機駛過,輪轍間的雜草被連根拔起,這就是現代農業的高效。

站在田埂上,大家對生態賬是越算越清。倒茬輪作的田塊裡,草木長勢正旺,明年就能復耕,這些通過輪作、倒茬模式改善的土壤,將延長農田生命周期,實現農業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病虫害綠色防控區裡,誘虫板上粘滿飛蛾,農藥使用量比去年少了20%。“你聞這土味兒,多新鮮!”技術人員蹲在田裡,抓起一把土搓碎,“土壤有機質含量一年比一年高,這才是能傳代的家業。”

生態賬的基礎上便是經濟賬。馬營鄉粉條加工廠的車間裡,蒸汽騰騰。52歲的李桂蘭站在漏粉機旁,看著澱粉糊順著篩孔漏成銀絲,落入沸水泛起白花。“天再熱也值!每月3200元工資揣兜裡,孫子的學費、家裡的開銷都不愁了。”

這個年消化鮮薯1000噸的流水線加工廠是村民的“增收線”。“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閉環機制,讓產業鏈上的每個人都有奔頭。粉條加工廠40個臨時崗位全滿了,人均月增收近3000元,而且該廠幫村民代銷400噸的馬鈴薯,每噸比市場價高出600元。從田間採挖的鮮薯運進車間,轉眼變成粉條、澱粉,再打包發往各地。村民們不再“單打獨斗”,土地入股分租金、車間務工掙薪金、產品代銷得現金,三筆收入讓“錢袋子”在盛夏就鼓了起來。

無人機在田間作業。樂都區委宣傳部供圖

有家門口的產業,更有開拓的市場。隨著馬鈴薯產業的崛起,馬營鄉依托高海拔冷涼區優勢,打造種薯品牌,種薯不僅走俏新疆、甘肅,更在中亞市場吉爾吉斯斯坦打響名氣——年出口千噸,產值突破800萬元。同時,積極發揮定點幫扶作用,鹽湖集團每年以高於市場價每斤0.3元的價格收購,收購額超100萬元。

夕陽西下,給馬鈴薯田鍍上金邊。壟間的葉片還在收集最后一縷陽光,這盛夏裡的每一片葉、每一根粉條、每一顆薯塊,都是“北繁南種”的成功,孕育著馬營鄉豐收的明天。(張莉萍、王桂萍、張曉燕)

(責編:楊啟紅、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2025環青賽第四賽段愛沙尼亞車手奪冠
  人民網祁連7月9日電 (馬可欣、況玉)7月9日,2025“中國工商銀行杯”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第四賽段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鳴槍開賽,經過激烈角逐后,在海北州祁連縣決出勝負。 最終,來自愛沙尼亞快客車隊的拉亞斯·馬丁在終點沖刺大戰中奪得賽段冠軍,李寧之星車隊的謝爾比·亞歷山大獲得賽段第二名,意大利巴迪亞尼車隊的扎農塞洛·恩洛科獲得賽段第三名。…
行進中國︱指間生金 藝澤熱貢
  潤筆、試色、落筆……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桑杰唐卡畫院,唐卡畫師們屏氣凝神、思量運筆,筆尖輕觸畫布,無聲無息間,花瓣、牧草、祥雲初具模樣。畫師們皆沉浸於自己的天地,手腕的每一次提按,指尖的每一次微旋,都是歲月與心血的沉澱。…
青海:對農民工欠薪等案件實行“快立、快審、快結”
  人民網西寧7月8日電 (記者楊啟紅)記者從青海省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以來,青海省人社系統積極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大格局,在省委政法委的統籌指導下,根據勞動糾紛案件數量和實際工作需要,因地制宜通過常駐、輪駐等多種方式入駐綜治中心開展勞動糾紛調處工作。2025年上半年,全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立案受理爭議案件數量較2024年同期下降8%。…
返回頂部